《史记》一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更是梁启超笔下的“史界造物主”,郭沫若口中的“文章旷代雄。”

然而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却是一步步熬出来的。

蝴蝶熬出了虫茧,才能翩翩飞舞;梅花熬住了苦寒,才能傲雪挺立。

司马迁用他的一生告诉后人,活着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字:熬。

熬过了重重磨难,熬过了种种挫折,方能历练出坚韧的品行,邂逅人生更高处的风景。



01 熬过读书苦

陆游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十年寒窗,披星戴月,其中的枯燥艰辛,甘苦自知。

读书,是通往世界最宽的那条路。读的书越多,人生越开阔。

司马迁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其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

少年时,司马迁得父亲启蒙亲授,习字读书,无一日懈怠。

不过十岁,他已能阅读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等经义名篇。

后来父亲前往长安任职,留在龙门老家的司马迁,依旧耕读放牧。

刻苦读书之余,他还深入思考,积极求教。

在父亲的指引下,司马迁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

无论是偏居一隅,还是身在朝堂,司马迁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放下手中的书。

正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为他日后编撰《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围炉夜话》中讲:“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

熬不过读书的苦,很难获得长足的进步。

一个人读书的厚度,往往就是未来人生的高度。



02 熬过行路难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行路,是身心的洗礼。

纵有千般心得、万般感悟,必要翻山越岭,必经曲折坎坷,才能臻于成熟。

一个人只有熬过行路的难,才能且行且思,且行且悟,放大生命的格局。

司马迁学有小成后,便听从父亲的指示,遍访河山,搜寻遗闻旧事。

二十岁时,他决心游历天下,从京师长安出发,向南而行。

汉朝虽是盛世,可出了城镇,多的是蛇虫鼠蚁,多的是偷盗抢劫。

司马迁不曾退却,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肢体的疲惫,越过旅程的艰险。

他去过齐鲁曲阜观孔子遗风,到过楚地汨罗江畔凭吊屈原,走过韩地淮阴探听韩信轶事。

行走途中,他学识渐长,阅历渐丰。

也唯有如此,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出磅礴的《史记》。

李白都曾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路且长,行不辍,在壮游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遇见的人,经过的事,看过的景,都会富养你的灵魂,让人生变得厚重。



03 熬过身心辱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荆棘满路,风雨加身,受挫受辱,是人生的常态。

熬不过,出局;熬得住,出众。

真正成大事的人,必定能忍、能熬,在艰苦中踽踽前行,矢志不渝。

公元前98年,李陵率兵出征匈奴,因寡不敌众,选择战败投降。

满朝文武皆认为李陵罪不可恕,只有司马迁仗义执言,站在李陵的立场上辩解。

汉武帝听后,怒不可遏,毫不顾及君臣相伴十余年的情义,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可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自己未竟的使命,他忍辱负重,接受腐刑,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再大的折磨,再多的苦楚,他都咬碎了往肚子里吞,誓要写成《史记》。

《道德经》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熬过当下的艰难,撑过人生的至暗,有多少次跌倒,就有多少次爬起来。

不在光明来临前的黑暗里沉沦,方能攀向顶峰。



04 熬过孤独磨

《百年孤独》中说:“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

孤独是人生的底色,一个人越往前走,越是孤单。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面向孤独是迷茫,熬过孤独便是成长。

出狱后的司马迁,反而被升官,成了中书令。

但此时的他,和当初大胆直言的那个司马迁简直判若两人。

上朝时,毕恭毕敬,沉默寡言;下朝后,闭门写书,孑然一身。

即便别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他也从不反驳,“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以前,他可以为毫无交情的李陵发声;如今,他已不敢为好友任安讲情。

司马迁只能独自怆然泪下,写下《报任安书》,诉说自己的不幸,道尽心中的激愤。

在孤独无告、黯淡无光的日子里,他数十年如一日,奋笔疾书,历经十八载。

终于,司马迁写完了《史记》,三千余年历史,五十二万多字。

诗人里尔克说过:“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凭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熬过灵魂的孤独,才能活出自己的模样。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早已脱胎换骨,在磨砺中走向了成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