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丛刊》之一种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编著者:(春秋)孙武撰

(汉)曹操(唐)杜牧等注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

ISBN: 978-7-5013-8176-0

定价:220元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历代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注解,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十一人,这就是《十一家注孙子》。所谓十一家者,指汉代曹操,唐代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代王皙、梅尧臣、张预、何氏,共十一家。此次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也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的母本,十分珍贵。

提要

《十一家注孫子》三卷,春秋孫武撰,漢曹操、唐杜牧等注。《十一家注孫子遺説》一卷,宋鄭友賢撰。宋刻本。收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目録》(名録號〇〇六一八)。

《孫子》是現存最早、最杰出的中國古代兵學著作,也是世界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歷來被世人尊爲“武經冠冕”“百世談兵之祖”。《孫子》不僅在軍事上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對其他領域也富有啓迪和借鑒意義,至今仍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孫子》的作者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他的生卒年史籍没有明確記載,大致與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據《史記·孫子吴起列傳》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吴王闔廬”,闔廬讓他以宫中美女“小試勒兵”,宫女們不聽號令,大笑不止,孫武不顧闔廬求情,斬殺選爲隊長的兩位吴王寵姬,餘衆大受震懾,然後“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迅速變成一支有模有樣的隊伍。《史記》記載的孫子事迹,主要是吴宫教戰這一件事。

這篇傳記的末尾,司馬遷以簡練的筆法點出孫武在軍事上的作爲:“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齊晋,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至於他如何行軍打戰,戰功如何,司馬遷并没有詳細叙述,大約由訓練宫女這種極端的例子,足以見出孫武超乎尋常的治軍之才,戰場的成功似乎順理成章,無需多費筆墨了。無論如何,我們通過《史記》可以知道,孫武參與了吴國一系列成功的軍事行動,他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孫武關於軍事的見解,凝聚在《孫子》這部書中。《史記》記載《孫子》有十三篇,與傳世本篇數相同。不過《漢書·藝文志》却記載“吴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篇數遠多於《史記》的記載。這大概是因爲增添了後人附益的篇章,也許是漢成帝時任宏校兵書時所爲,他們與十三篇的關係可能近似於《莊子》内、外篇。這些附益的篇章後來又亡佚了,東漢末年曹操爲《孫子》作注,用的仍然是十三篇的本子。

《孫子》言簡義豐,全書不到六千字,十三篇的篇名依次爲: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虚實篇、軍争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這十三篇涉及戰争原理、戰略運籌、選將練兵、臨戰準備、作戰指揮、敵情研判、戰場機變、軍事地理、特殊戰法等多個方面,構建了内容完備、富有哲理的軍事學理論體系。我們熟悉的兵家用語,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計篇》)、“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以上出自《謀攻》)、“避實擊虚”“攻其必救”(以上出自《虚實篇》),都出自《孫子》。他們不僅作爲用兵原則爲歷代所崇奉遵用,也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給世人以啓發。

《孫子》現存最早的版本是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這是一批殘簡,文本并不完整,但意義重大,因爲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長期關於孫武是否實有其人的懷疑頓時涣然冰釋。此外,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漢墓所出木簡中,也有《孫子》的佚文。北宋元豐年間,朝廷下詔校定《孫子》《吴子》等七部兵書,稱爲《武經七書》,頒於學官,《孫子》爲“七書”之首。《武經七書》有宋刻本存世,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庫。南宋刊刻的《十一家注孫子》,是存世最早的集注本,今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宋代形成的《武經七書》本和十一家注本系統,是《孫子》最主要的兩大版本系統,後世衆多《孫子》注本和版本,都是從這兩個版本系統中衍生出來的。

《十一家注孫子》的“十一家”,指曹操、孟氏、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皞、王晳、梅堯臣、何氏和張預,他們中有的是軍政或詩文名家,有的生平不盡可考。其中時代最早的是漢末大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曹操平生久經軍陣,戰功顯赫,最終蕩平北方,奠定了三國魏的基業。曹操的注簡明切要,據其統兵三十年的經驗,對《孫子》的論述多有闡明與發揮。如《謀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句,曹操注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吕布也。”直接用本人的戰例説明在主弱客强的情况下不需要十倍兵力就可以進行包圍作戰。

其他注家,孟氏爲南朝梁人,李筌、陳皞、賈林爲唐代人。杜佑爲唐代政治家、史學家,著有《通典》。杜牧爲杜佑之孫,是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的大詩人,他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宰相李德裕平定劉稹叛亂時,杜牧獻策被采納,施行結果切實有效,他的《孫子》注影響也很大。梅堯臣與王晳、何氏、張預,則都是宋代人。梅堯臣是著名詩人,他的注頗爲嚴整,爲詩友歐陽修所推許。張預字公立,東光(今屬河北)人,他的注多引戰史,通達明易。《孫子》各家注釋起初分别單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四“兵家類”便著録有曹操、李筌、梅堯臣等諸家注,《十一家注孫子》彙集各家注釋,非常便於研讀參考。宋代以後,集注本盛行不衰,成爲《孫子》版本的一大系統,其中以清孫星衍校本《孫子十家注》流傳最廣。

本書影印的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十一家注孫子》,是存世最早的《孫子》集注本。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該本“慎”字兩見,均缺末筆,避宋孝宗趙昚諱;全書未出現宋光宗趙惇名諱及嫌名;“廓”字未缺筆,不避宋寧宗趙擴諱。據此可推定,該本刊刻於孝宗即位(一一六二)之後、寧宗即位(一一九四)之前。

書後附鄭友賢撰《十家注孫子遺説》一卷。鄭友賢是宋代人,生平不詳,他在序文中説,孫武的學説“不得謂盡於十家之注”,因而“摭武之微旨而出於十家之不解者,略有數十事,托或者之問,具其應答之義,名曰《十注遺説》”。鄭友賢采用問答體,闡釋《孫子》中的一些問題。書末題“孫子遺説篇終”,後鈐有朱墨“承德堂”白文牌記。

此本爲周叔弢先生舊藏。一九二九年前後,北平琉璃廠邃雅齋董金榜(會卿)由陝西購得。一九三一年,周叔弢先生通過文禄堂王文進(晋卿)購入此本。一九五二年,周叔弢先生將所藏七百一十五種、二千六百七十二册古籍珍本捐贈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此本爲其中之一。此本鈐有“鐘溪鑑賞”白文方印、“高山流水”朱文方印、“周暹”白文方印等印鑒。各册首葉另鈐有“戎馬書生”白文方印、“岳飛之章”朱文方印,應是後人托名僞造的印章。

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高清影印出版此本,使之化身千百,極便於讀者研讀欣賞、摩挲親近《孫子》古本,并從中汲取智慧,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劉波)

内页欣赏





实拍欣赏




限量毛边本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黄鑫 刘静怡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