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对晁盖好,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的好是不讲原则、不求回报的。
想当年,晁盖伙同吴用、公孙胜等人智取生辰纲,这起跨地区作案看似天衣无缝,却仍被官府追查到了线索。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宋江毅然决然地驰马赶到晁盖家中,将这一紧急讯息告知于他,使晁盖能够从容脱身。
他明知"私放重犯"一旦查实,足以让家族蒙羞、仕途尽毁,仍选择"飞马晁家庄"。
值得注意的是,施耐庵在此处设置精妙对照:当雷横听信晁盖谎言放走刘唐时,尚需晁盖"十两银子"的利诱;而宋江的救援行动,并未要求任何回报。
即便晁盖派了刘唐送来百两金叶,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条。
这是因为宋江看重的是“孝义”之名,他自称“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助人为乐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无需额外的回报。
事实上,额外的回报有时反而会带来麻烦。
你看宋江帮助了阎婆母女,本不想图什么,但阎婆却非要把女儿嫁给他,他架不住三番五次的游说,答应了;他帮了晁盖,晁盖却非要给他写信、带金子。
这两样回报,结果成了大麻烦,直接改变了宋江的命运。
宋江的理想是在江湖上做大哥,同时在体制内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出将入相”。也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
他追求的是“孝义两全”(其中“忠”是对国家的“孝”)。
然而,世事难料,他一步步被逼成了贼寇。
尽管他始终不愿意成为寇,只想在江湖与官府之间从容游走,但形势比人强,他最终只能被动造反。
那么,宋江对晁盖的好,何时开始变了味呢?
其实,在正式加入梁山之前,宋江对晁盖的好是很纯粹的。但加入梁山之后,随着权力的介入,这份好就不再纯粹了。
宋江上了梁山后,并没有老实地依晁盖让位,而是老是抢着带兵出去打仗立功。
他这样做,当然是为了积累自己的资本,以便更稳地坐上头把交椅。然而,坐上梁山头把椅,做108将的老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真正目标是“招安”。
宋江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想要反抗朝廷。他一直想在体制内成就一番事业。
这从他酒后所写的两首词中可见一斑。
刺配浔阳时,他在《西江月》中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梁山聚义后重阳节,他在《满江红》中更是直抒胸臆:“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前一首害他差点被砍头,后一首差点引发梁山“内讧”。而核心,都是宋江想当大官、成大业。
为了实现招安的目标,宋江开始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他多多立功,多多树威,逐渐在梁山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而这时,他与晁盖之间就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或者说,他并不是要与晁盖竞争,而是要架空晁盖,取而代之。
晁盖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他是个纯粹重情义的人。
宋江始终是那个救过他性命的人,所以他并不愿意与宋江搞得太难看,甚至宋江当面跟他提出说想当老大估计他也会拱手相让。
然而宋江肯定不会这样说啊。当后来不得不竞争一下的时候,晁盖却由于得不到支援而死在了曾头市一役中。
有人怀疑射中晁盖的那支箭虽然标着“史文恭”,但未必是他射的。晁盖自己也有所怀疑,所以临终前说谁抓住了射他的人就为梁山之主,而没有点名史文恭。
但无论如何,都不必怀疑是宋江所为。
因为宋江取代晁盖成梁山之主是有条不紊地推进的,不管是他的战功,还是他的势力,都已非常稳固,晁盖此时的表现最多也只是“挣扎”而已,改变不了什么。
宋江用的是“阳谋”,并不需要采取阴谋手段。
宋江是个政治家,同时仍是个讲情义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想要招安,但他可以在取得最高权力后,像宋太祖那样搞“杯酒释兵权”,让晁盖服从他,而不需要用暗杀的方式。
总的来说,宋江对晁盖其实一直是好的。他未必愿意让晁盖的处境如此被动。
但在他追求重返体制内并取得高位的道路上,对晁盖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讲感情就行了。他绝不会为了义气而放弃了自己重返体制内的梦想。
这,或许就是宋江对晁盖真心变味的开始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