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二世胡亥继位合法性的争议,近年因出土文献《赵正书》的发现,传统史观被颠覆,司马迁的记载也遭到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场“历史反转”的趣味性:

一、司马迁的“剧本”:《史记》中的沙丘政变

在司马迁笔下,胡亥继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秦始皇临终托孤:公元前210年,病重的秦始皇写下传位长子扶苏的遗诏,要求其回咸阳主持葬礼(隐晦的继位暗示)。

赵高与李斯的合谋:赵高以“扶苏上位必重用蒙恬威胁李斯相位”为饵,说服李斯篡改遗诏,改立胡亥,并伪造赐死扶苏、蒙恬的诏书。

秘不发丧的荒诞操作:为掩盖秦始皇死讯,赵高在车中放置腐臭的鲍鱼,伪装成皇帝巡游的日常。

这一版本被后世沿用2000年,甚至衍生出“指鹿为马”等经典权谋桥段。但问题在于——司马迁如何得知赵高与李斯的密室对话?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质疑:政变核心细节属于“秘中之秘”,当事人绝无可能外泄。



秦始皇

二、考古打脸:《赵正书》与秦二世的“自证”

2009年北大收藏的西汉竹简《赵正书》横空出世,直接推翻《史记》叙事:

临终会议实录:竹简记载,秦始皇病重时主动召李斯、冯去疾商议,二人以“巡游在外恐生变”为由推荐胡亥,始皇当场同意。

胡亥的合法性宣告:2013年湖南益阳出土的《秦二世元年诏书》中,胡亥自称“朕奉遗诏”,强调继位程序合法。

司马迁的“时间魔术”: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将秦始皇死亡时间从八月篡改为七月,并提前一年记载“荧惑守心”天象(象征帝王陨落),疑似为强化胡亥继位的“天谴”色彩。



胡亥

三、历史真相的“罗生门”

两套叙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赵正书》的立场:作者可能是六国贵族后裔(称秦始皇为“赵正”而非“嬴政”),内容偏向反思秦亡教训,认为胡亥因“不听谏”亡国,而非继位非法。

司马迁的动机:汉朝以“伐无道诛暴秦”立国,将胡亥塑造成篡位暴君,可强化汉政权合法性;而扶苏被赋予“仁德”标签,暗示秦朝本有“转机”。

胡亥的“暴君悖论”:即使合法继位,其残暴统治(如诛杀兄弟姐妹)仍被公认,但《赵正书》显示部分决策是胡亥自主所为,而非受赵高操控。



赵高

四、趣味延伸:历史书写的“套路”

政治需要改写历史:汉朝需要将秦朝灭亡归因于“人祸”(篡位+暴政),而非制度缺陷,以证明自身取代的正当性。

司马迁的局限性:汉代史料有限,且司马迁受宫刑后对权臣(如赵高)可能有主观贬低倾向。

考古的颠覆性:出土文献证明,秦末汉初存在多种历史版本,《史记》只是其中之一。正如学者调侃:“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胜利者可能不止一个”。



李斯

五、开放结局:谁在说谎?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可推测:

胡亥大概率是合法继位:秦朝继承传统不遵循嫡长子制,且始皇带胡亥巡游(而非扶苏)已暗示倾向。

司马迁未必故意撒谎:可能采纳了汉朝官方史料,或受限于信息差。

最可能的真相:秦始皇临终仓促立储,胡亥继位程序合法,但其暴政加速秦亡,汉朝为塑造正统而将二者捆绑为“篡位+暴政”套餐。

这场争议提醒我们:历史并非非黑即白,更像一场多方视角的“剧本杀”。下次读到“指鹿为马”时,不妨想想——赵高真的敢在合法皇帝面前玩这种把戏吗?或许,那只是一头长得像马的鹿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