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牡丹花签,其实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明明写着一句唐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实际真正的出处是宋词《南乡子·妙手写徽真》。秦观引用并修改了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中“任是无情亦动人”一句,成就了另一个经典。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既然“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秦观的词,为什么曹雪芹要将之归于罗隐的诗呢?我觉得并不是文本抄错,而是曹雪芹故意为之。皆因牡丹花签既是以罗隐的《牡丹花》为薛宝钗作谶,也引用了秦观的《南柯子·妙手写徽真》为薛宝钗作谶。


相传秦观在拜会苏轼时,见到了一幅唐代名妓崔徽的半身像,而作了这首词。词中的崔徽用情至深,却遭情人裴敬中辜负抛弃;就与薛宝钗婚后遭贾宝玉一去不归“抛弃”的经历完全相同。

曹雪芹以“任是无情也动人”为薛宝钗作谶,就应该是借崔徽之情被“辜负”的典故,佐证薛宝钗婚姻失败的事实。

其实秦观的这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可不仅仅只影射了薛宝钗的婚姻悲剧,重点还要关注词中对崔徽容貌的描写,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容貌描写的近似文字。


上阕 “水剪双眸点绛唇”,与薛宝钗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的形象相符;下阕 “谁记当年翠黛颦”,则与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以及 “颦颦” 之名所蕴含的 “病如西子胜三分” 的形象相近。

据此就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在描写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容貌时,是借鉴了秦观的这首《南柯子·妙手写徽真》对崔徽的容貌描写。这或许才是他故意写”任是无情也动人”,而不是“任是无情亦动人”的原因。

曹雪芹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终身误》曲子合一,将人物性格、经历的衔接,都往“钗黛合一”的方向引导,《南柯子·妙手写徽真》的崔徽形象,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钗黛容貌可以借鉴自秦观词中的崔徽,情自然也可以借鉴。


所以,秦观在词中提到的 “东邻”二字也有两个典故出处。其一,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邻美人,以宋玉对 “东邻女” 的倾慕,影射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其二,《孔雀东南飞》中被焦仲卿母亲看中的东邻富家女,又像薛宝钗插足木石姻缘。而将两者结合,岂不就还原出了宝黛钗三人 “终身误” 的结局!

崔徽一人,身兼钗黛之美,深情一如林黛玉,经历则如薛宝钗,正是“钗黛合一”、宝黛钗“终身误”的写照,足见曹雪芹伏笔设计的匠心独运。

此外,秦观在《红楼梦》中还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回,贾宝玉看见秦可卿房中那副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便是曹雪芹假托 “秦太虚” 所作。这副对联,也是对“钗黛合一”判词的重要线索补充。

“嫩寒锁梦因春冷”,典出唐代诗僧齐已的《城中示友人》诗:“重城不锁梦,夜自归山”,意思是“庞大的城池就算留住他的人,也不能阻其梦中归山(寺)。”与贾宝玉一心出家而去对照,凸显薛宝钗姻缘失败结局。


“芳气笼人是酒香”,应是套用陆游“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别是袭人与晴雯的名字出处。而陆游被迫休唐琬,另娶王氏的《钗头凤》典故,与贾宝玉被迫与林黛玉分离,另娶薛宝钗的姻缘悲剧如出一辙。

至于 “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的太虚幻境名字,更可能是由“秦太虚”谐音“情·太虚”三字而来,说明《红楼梦》情之主旨,或许就源自秦观词中的情感主题。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