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海生

汉朝是黄河泛滥比较频繁的朝代。

《史记·河渠书》记载:“汉兴三十九年(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这是《史记》记载的汉代最早的一次黄河决口和堵塞决口的事情。

关于黄河决口金堤,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五》中还讲了一个传说:汉朝时,涿郡人徐州刺史王尊迁任东郡太守。适逢黄河水猛涨溃溢,泛浸瓠子河,金堤决口损坏,王尊亲率民众和官吏堵口。王尊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搭建草庐在堤上指挥,结果河水到达他的脚下就退回去了。“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当时外戚武安侯田蚡任丞相,其封邑鄃在黄河北岸。河黄河向南决决口鄃避免了水灾威胁,他的封邑受益。田蚡劝汉武帝:“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他还串通“望气用数者”即占卜算卦的人,用道术迷惑汉武帝。正忙于大漠用兵的汉武帝只好放弃了堵决口,结果造成黄河泛滥改道二十余年。《汉书·沟洫志》认为此次瓠子决口,发生在汉兴三十九年的“其后三十六岁”,即公元前132年。


对于汉武帝来说,拱卫都城长安的关中更为重要。关中漕运,西汉前期经黄河入渭河,由于渭河河道多湾曲,航程较长,多遇险阻。当时的大司农郑当时就提出开直渠通漕:“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这样航程就可缩短,航行时间由六个月缩至三个月。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齐人徐伯测量,又动用兵卒数万人挖漕渠,三年完工。此后,新渠沿岸农田得到了灌溉,农田增产。

关东通往关中的航道过黄河砥柱(今三门峡),浪大水急,漕运困难。河东太守番系提出引汾河及黄河水灌溉农田,实现关中自给自足,从而不再从三门峡以东运粮。汉武帝准许修渠,渠建成后因黄河河道滚动而废弃。又有人提出绕道转运的方案,将东方的粮食,改从南阳郡溯汉水而上,一直到达汉中的斜谷口,然后转运入渭河,顺流至长安。这一方案由御史大夫张汤转奏,武帝采纳后,派汤子卬领数万人疏通河道。因褒斜的河谷陡峻,水势湍急,此渠也被废弃。


之后,汉武帝接受庄熊罴的建议,挖掘龙首渠;开挖六辅渠,并制定了灌溉用水的法规“水令”。

在黄河瓠子决口改道二十余年中,梁、楚等地人不能安居,农田歉收。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中下游大旱,河水少。汉武帝封禅巡祭山川,令汲仁、郭昌调发士兵数万人塞瓠子口。汉武帝还亲临决河指挥,沉白马玉璧于河中,命群臣从将军以下皆背负柴草上堤填塞决口。面对不羁的黄河,汉武帝心潮澎湃。有感而作《瓠子歌》两首,描述黄河决口造成的灾难,记录了汉武帝亲自指挥治水的过程,彰显了他的德政,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民生福祉的关切,交织着对权力的宣示,对天命的思索,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


其一:“瓠子决兮将奈何?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其二:“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灾,宣房塞兮万福来。”

黄河决口被堵住,河道循着禹河旧迹北行。汉武帝下令在新修的宣房堰旁修筑宫殿,取名宣房宫,以示纪念。从此以后,负责河渠事的官员争相建议兴修水利。

《水经注·卷五》载:黄河向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分出了瓠子河。再往东经铁丘南。“龙渊宫位于河水南岸。武帝元光年间,河水在濮阳决口,淹没了十六个郡,朝廷调集了十万士兵去堵塞决口,在那里修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濮阳城北十里有瓠河口、金堤、宣房堰。”根据《史记》的说法,此龙渊宫应该就是司马迁记的宣房宫。

沧海桑田。一千五百年过去了,北魏时期的这些遗址,现在留下的只有传说和无尽的叹息!

(作者单位:菏泽市社科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