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介的古籍为《白虎通义》,一部现代人不太熟悉的古书,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对现代人学古籍也大有裨益。

《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由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是一部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重要著作。

《白虎通义》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一)天子之说的由来

众所周知,周王乃至后来的皇帝一直被称作天子,《白虎通义》卷一对此做了解释,“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通俗地说,天子,乃是爵位称号。为何这么称呼?因为王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是天地的儿子。

别看这里说的云山雾罩的,却是后来“君权神授”理论的基础,影响后世几千年。

还有,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根据是什么?《白虎通义》解释说,官爵(周朝)有五等,是效法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的朝代(商朝)分三等(合伯、子、男为一爵),则是效法三光日月星。

书中还解释说,大臣之所以叫作公侯,乃是因为,公通公正无私之意。侯通候,“候顺逆也”。且不同的爵位对应不同的地盘和地位。“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

可能有人问了,早年间女同胞们为什么没有爵位?

《白虎通义》解释说,这是因为妇人“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大体是说,女人之所以无爵位,是因为主内(按照阴阳五行是“阴卑”),且没有“外事活动”。注意,这里出现了“三从四德”中的“三从”,客观上把女人定义成了男人的附属品。


(二)为什么有谥、号?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帝王大多有谥和号。

先说谥。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白虎通义》说:“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也,引烈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通俗而言就是通过谥表明死者的言行事迹如何,以此警示世人生前少做坏事。

而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和谥一样,别帝王之优劣。这和后来的皇帝年号并不是一回事。

谥和号,都试图通过道德约束和说教,警示和鼓励天子和公侯等当好人做好事,可惜大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关于社稷与京师

现代人经常使用江山社稷一词代指国家或者国土,社稷的本意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是人们首要且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因而也必然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由此,“社稷”后来便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白虎通义》还进一步解释说,王者设立社稷,是为了给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然而土地广博,不可能全部礼敬;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祀,所以封土立社,示有土尊。其中,稷为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

再说京师,按照《白虎通义》的说法,京师指“千里(法日月之径千里)之邑”。京,大的意思。师,是指人多。因为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用地盘大和人口多来称呼。京师的规格效法太阳和月亮的直径而定,不是瞎蒙的。

前文说过,《白虎通义》汇集了43条名词解释,除了天子、社稷等,还有寿命、婚姻、性情等,读来还是挺有意思的,篇幅所限,抄录几条,供欣赏。

1、三军

国有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三军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师为一军,六师一万五千人也。

2、封禅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于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也,以自效放也。

3、圣人

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礼别名记》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

4、姓名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