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定,他应该被降为普通士兵!”
1937年,陈锡联的部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起因是因为一个人。
在众人不同意的目光下,陈锡联坚持将这个人升为排长。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在之后的职位竟然远远超过了陈锡联……
艰苦的从军路
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从小忍受着地主阶级无尽的剥削与压迫。
在他三岁那年,父亲不堪忍受家庭的重负,累病而亡。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为了帮母亲分担,陈锡联也早早辍学回家,开始到处做苦工补贴家用。然而,即便没日没夜地干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没多久,家中便债台高筑。
艰辛的生活经历让陈锡联深刻地意识到,穷人光靠打工是一辈子也翻不了身的,唯一的活路只有拿起武器反抗。
14岁那年,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来到他的家乡,开始帮助乡亲们打地主、分土地。这也是陈锡联第一次体会到不用再受人奴役的感觉。
在这之后,他便对红军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不久,他便瞒着家里人报名参了军。
此后,他便正式成为了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一名战士。在徐向前师长的领导下,他开始奋战在鄂豫皖边界。
1930年,攻打杨家寨的战斗打响了,这也是陈锡联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役。
我军冲锋的号角吹响后,敌人暴风雨似的子弹也随之而来。尖锐又冰凉的弹片仿佛擦着他的头皮飞过。
缺乏经验的陈锡联当即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一旁指挥的高汉楚见状,当即怒斥道:“这么个大块头,在那里趴着干啥呢?给我往前冲!”
就在陈锡联慌乱之时,班长孙玉清来到他身边,鼓励他说:“小陈,别怕,跟在我的后面!”
于是,在班长的带领下,陈锡联踏上了刀山火海般的战场,接受住了部队的考验。
在此后的战斗中,他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在出击平汉路的战斗中,陈锡联随部连夜奔袭40里,率先冲进敌营,在与敌人奋勇厮杀一番后,成功俘虏了敌人一个书记官,并缴获了一支钢笔。
这是他第一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收缴战利品。由于表现出色,营长也对他进行了嘉奖,称呼他为“小钢炮”。
这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可见上级对他的认可。此后他便愈战愈猛,凭借着一身数不清的战功,刚满15岁的他便被晋升为了班长。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当上班长没多长时间,意外便发生了。
难忘的一瞬间
1930年10月,部队攻下河南光山县城后,开始就地进行休整。没仗打了,战士们也能利用空余时间休息了。
陈锡联便也和战友们来到了街上闲逛。恰巧,他在路上遇到了昔日的老班长孙玉清。碰到老熟人后,两人都非常高兴,相约一起去吃点东西。
虽说是聚餐,但他们身上也只有几个铜板,只够点几根油条和几碗鸡血汤。
即便如此,战士们也非常知足。在吃完饭后,他们便各自回了营地。
岂料,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让陈锡联陷入了麻烦之中。有人认为他是铺张浪费,应该受到惩罚。
陈锡联毕竟年纪小,瞬间变得慌乱起来。所幸在紧要关头,徐向前总指挥恰巧路过这里。
他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顿时发了火:“他们只是几个小孩子,肚子饿了一起吃点东西嘛,干什么小题大做,赶紧将人放了!”
就这样,在徐帅的保护下,陈锡联免受了一顿处罚。这件事对他影响很深,从此他便对徐帅更加敬佩起来。
他从徐帅身上学到的不仅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技巧,还有爱兵如子、仁慈宽厚的优良品格。
后来随着战斗的加紧,陈锡联打的硬仗越来越多。在经过血雨腥风的历练后,他的军事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到了1935年,久经沙场的陈锡联已经是红十师的师长了。也正是在这一年,红十师调来了一个名叫“李德生”的传令兵班长。
视人才如珍宝
一开始,这个新人并未引起陈锡联太多注意。但随着相处的日子越来越久,陈将军慢慢发现了对方身上掩盖不住的军事才华。
后来经过仔细问询后才知道,原来李德生之前是党支部书记,后来因为某些事,才被调到交通队当班长。
听了他的事情后,陈锡联深表同情。此后他便一直对李德生给予关照和帮助,鼓励他放下包袱,继续前进。
抗日战争开始后,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所有红军干部的职位都往下调了几级。
陈锡联也从师长降为了129师769团团长。
原本按照规定,李德生也应该被降为普通战士,但陈锡联却不愿让这个人才被埋没,直接将他提拔为了通讯排排长。
当时军中争议并不小,李德生也不愿让首长为难,多次推辞。但陈锡联却坚定地表示,自己相信他有这个能力,也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听了首长的话后,李德生大为感动,随即便走马上任了。
为了不辜负老首长的期待,在每一次战斗中,他都拼尽了全力。
随着战功的积累,他逐渐晋升为营长、团长。到了解放时期,他又被任命为中野六纵17旅旅长,开始在猛将王近山手下作战。
此后,他一路过关斩将,打下了襄樊,又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战事繁忙,他与陈锡联也逐渐失去了联系。
到了六十年代,他因为在军中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从而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之后他的职位一路高升,先后担任了总政主任以及北京军区司令等职。
1973年,他被任命为政治局常委,而此时的陈锡联还只是北京军区司令,他的职位也早已超过了自己的老首长。
然而,即便如此,他对老首长依旧尊敬如初。每次两人在会上碰见,或者在私下拜访时,他总是亲切地称呼对方为“老首长”。
他永远记得,当年若不是老首长拉了他一把,他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可以说,正是陈将军一直以来的宽厚待人,为他人着想,才让他收获了如此宝贵的友谊。
晚年时,抱病的陈将军曾与秦基伟、李德生等人一起前往太行山慰问老区人民。
在与人民谈完话后,陈将军鼓励地方干部,不要忘记革命老区,不要忘记曾为了革命在这里牺牲的将士,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好。
当时很多单位想为他著书立传,但陈将军却总是婉言拒绝。他时常告诫大家,要多写人民和部队,少写个人。
这不禁让人感叹,陈将军这种以人民为重的高尚品质值得后人永远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