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多少革命先烈的真实写照。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南征北战;中年甚至老年才回到家乡。他们是幸运的,起码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新中国的绝大多数开国将领,都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路打到新中国成立的。他们大都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是三十几年没回家乡。全国解放后,他们才有机会回去看看家乡、探望亲人。

姚喆将军,1906年出生,湖南邵阳双清区人,成长在革命浪潮兴起、壮大时的中国,自然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少年时期的姚喆,就加入中共在邵阳的农协,并在其中逐渐展现出领导才能和革命觉悟。20岁的他,也是刚加入农协第二年,就被群众推举为邵阳二区13个乡的农协主席兼裁判委员。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湖南农会成员和中共党员遭到地方军阀的屠杀。姚喆为避风头,也是防止连累家人,便离开家乡,来到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的随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其实这所学校,是彭德怀、黄公略领导的秘密地下党组织。

1928年7月的平江起义,姚喆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参加了,之后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一名红5军的战士。井冈山保卫战、攻打长沙和赣州、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姚喆都有参与。红军长征前,他已是团长职位;长征时,他作为专门保护中央首长和中央机关的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团长。

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姚喆都是全程参与的。新中国刚成立时,姚喆担任着绥远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绥远军区司令、中共绥远省委常务委员等职务。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到几个月,趁着休假的机会,44岁的姚喆决定回乡探亲。



当姚喆带着激动的心情,跟警卫员一起进入家乡邵阳地界时,眼前的景象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把他火热的心瞬间变得冰凉起来:马路上人头攒动,街上到处都是乞讨的人;若不是亲眼所见,他根本不相信这是自己家乡的现状。姚喆眼中饱含热泪,新中国不是成立了吗?为什么家乡百姓的生活还是没得到太大的改变?

经过询问得知,原来邵阳的大片农地,因战争被毁坏;再加上地头干旱长不出粮食;邵阳百姓家中仅存的一点粮食,都在国民党军撤退时被搜刮走了。作为农民的儿子、姚喆见到这些沦为灾民的农民,心里是抽搐地疼;对这些百姓的断粮绝望,他是感同身受的。

姚喆想着,自己在外拼死拼活、征战多年,不就是想让农民摆脱饥饿,过上吃饱饭的安稳日子吗?他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泪流满面,觉着自己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恰好在这时,一列车队驶来,姚喆认出那是运送军粮的车队。看着饥肠辘辘的灾民,姚喆决定做件“胆大包天”的事情:“抢军粮!”

姚喆让自己的警卫员拦住车队,然后自己表明身份,跟车队领导交涉,希望把粮食派给百姓,先救救他们。负责押送军粮的邵阳县干部,一脸为难,表示自己做不了主,这些粮食是要送给战士们吃的,耽误不得;上面调给灾民的救济粮还没到而已。

姚喆实在受不了这些灾民的哀嚎,决定不管那么多,直接下令让警卫员上车给饥肠辘辘的百姓发放粮食。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粮食就被分光了。姚喆也是敢作敢当,对邵阳县运粮的干部说:“你可以报上去,说我姚喆抢粮了。你告状告到北京、告到中央、告到毛主席那我都不怕!我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听完姚喆的一番话,邵阳县的干部一脸无奈地离开了;乡亲们听到姚喆的话,夹道欢迎、欢呼。看着乡亲们的脸上露出幸福、开心的笑容,姚喆感到非常的满足,便离开了。而邵阳政府,果真将姚喆告到北京、告到毛主席那。中共中央知道这件事后,当即安排人找姚喆谈话。

姚喆坦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说出自己的原因和想法,表示自己受到怎样的处分都心甘情愿。中共中央鉴于姚喆做这件事的初心和主动认错的态度,便只对他进行了一番口头上的思想教育,并未进行处分和追究责任。

1955年,新中国的全军大授衔,姚喆被授予中将军衔。1979年春天,姚喆拖着病体参加全国政治协商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结束在返回武汉的途中,他在车上突然休克。随后姚喆被送到北京的解放军医院抢救,最终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享年73岁。



姚喆将军离世后,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自发上街,只为送这位爱国爱民、公正无私的老将军最后一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