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卓越风声/素材,伊河生活/整理,故事情节有虚构,主人公化名,勿对号入座】
1976年2月,我穿上绿军装到了部队,4月底新兵下连,我被分到步兵二连当了一名战士。抱着争当优秀战士的目的,我刻苦训练,因为加班训练进步明显受还到
连长的公开表扬,哪知就在我奔着当训练标兵的目标全身心投入训练时,我的军旅人生路却突然拐了一个大弯。
事情来得很突然。
那是1976年9月,我和班里的战友完成上午训练,返回连队洗漱完毕准备集合吃饭时,排长突然来到班里通知我,抓紧时间收拾好自己的全部物品,去团后勤处集合,排长还说,下午上班时有车来接……
命令来得突然,不仅我一头雾水,就连班长和全班的战友都发懵了:训练好好的,为什么单独把张大龙调走?
吃过午饭,班长回到宿舍才告诉我和其他战友,我被团后勤处卫生股选中,和其他连队抽调的战士一起,到师卫训队集训。
当明白自己被调到卫训队集训后,我心里却不太情愿。
因为我当兵的目的很明确,小时候看电影,我最佩服董存瑞、黄继光这样的战斗英雄。
新兵下连分到战斗班后,我抱着当一名合格战士的目标,全身心投入训练,且在刺杀和投弹等专业训练上已经崭露头角,我的投弹成绩已经夺得全连新兵的两次第一。
班长说,我如果朝着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要不了多久,我一准会像排长一样,当标兵、提干。
如今,上级却让我去卫训队集训,我想不通。我知道集训出来以后可能当卫生员,说实在的,我不是看不起卫生员,但我打心眼里不愿也不敢做给别人包扎伤口。
看到我闷不做声,排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延安时期的张思德,本身就是战功卓著的老红军,是战斗英雄,当组织上需要他烧碳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背起了柴火……你应该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排长的教导令我脸红,感觉自己的心思太不符合一个合格战士的标准,于是我二话不说,把仓库里的个人物资取出来收拾好,战友们纷纷帮助我收拾东西。
下午两点多,战友们集合又去进行下午科目的训练,我在宿舍待命。不一会儿,
一辆军用卡车停在连队宿舍前面,一名不认识的老兵到宿舍接我,我跟着他登上了卡车。
当天下午,我和集训队的38名战士一起到了师卫训队。
半年的集训时间过得很快,我由一名门外汉,渐渐成了初步掌握卫生知识的战士。由于我高中文化,学得又扎实,集训期间各门功课包括实操考核均为优秀,集训队给我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
没想到的是,就在集训结束即将返回老连队时,我却被师医院选中,但我没有留在师医院,而是就近分到师直特务连当了一名卫生员。
这时,我才知道,师后勤部卫生科的领导看中我学习踏实,接受能力较好,想把我送到军区医训队学习,让我以后当医生。
首长让我一边在特务连熟悉卫生员岗位的工作,同时也等着军区医训队的开学时间。
1977年2月,在我入伍一年后,我离开了我们师,来到军区军医学校,在医训队里开始了陌生的内科、外科、放射、化验和口腔等医学专业课的学习。
1978年3月,我离开医训队的时候,已经被光荣提拔为助理军医。助理军医为正排级干部,行政23级,工资52.5元,我被分到某步兵师医院工作。
然而,在我到师医院工作半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刻认识,也让我下了一个决心。
这一年的秋天,我们师参加了军里组织的进攻战斗军事演习。
但在这次演习中,一名战士被爆炸产生的气浪吹到了悬崖下,造成脑袋等多部位受伤,用专业术语讲,这叫典型的野战创伤。
所幸我们师医院有一名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经验丰富的野战创伤专家,当伤员被送过来时,已是夜晚十点多钟了。
战友的生命危在旦夕,值班医生通报战士伤情后,包括这名专家在内的外科、骨科、麻醉等医生,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作为一名助理军医,我是第一个到了医院……
那天,我虽然进入到手术室,但完全是一名观摩和学习者,那名野战创伤专家主刀,为伤员做手术,打钢板……
由于创伤部位多,这名伤员被推出手术时,天已微明。
但是,也就是这样一场近距离的观摩,我亲眼看到受伤战士被救治的全过程,尽
管那名专家很疲劳,但我心里很佩服他。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那名野战创伤专家那样的医生,为受伤战友减轻痛苦……
在我的争取下,我调到了外科工作。
后来几年里,我先后三次到军区军医学校和省里大医院进修,我迷上了外科专业而不能自拔。
1982年,我听说全军有一个青年军医的培训计划,于是积极报名争取,后来有幸参加了这次全军青年军医在职复训,并以所在大单位英语第三,专业理论第二的成绩,获军区卫生部授予的大专以上学历结业证书。
1985年,我们师参加轮战,我这名野战创伤外科医生,随同战场救护小组奔赴前线。
在轮战的一年时间里,经我手抢救了36名伤员,有的是头部,有的是胸部或者四肢,面对每一名伤员,我都是全力以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减轻战伤带给他们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每次上手术,心里都很激动,我时常心想,虽然自己没有能够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但我用自己的方式参加战斗,帮助战友,消灭敌人。
1990年,专业技术9级的我转业到地方一家三甲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我这双救治野战创伤的手,从此为更多受到外伤的群众减轻痛苦,修补创伤。
风风火火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我不停的做课题、写文章、带学生,两次破格晋升技术职称,还成了全省比较有名气的外科创伤领域知名专家,2018年到龄的我从正高级技术岗位上退休。
光阴似箭,我的青春一直是在艰苦的学习中度过的,但我觉得这样的青春十分美好,值得回忆。
我曾无数次回忆当战士时的那次突然被抽调集训,如果我不参加卫训队,我的人
生将会是另一番样子。
服从分配,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会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之光!
【素材来源于素材提供者,个别细节虚构处理。图片源自网络,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