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学习更多创新与心理健康知识
一、沉迷手机的13 岁初一女生
子清(化名),是就读于某省重点中学的13 岁初一女生。小学时,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较强的自律性,子清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不仅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还会主动预习和复习,令老师和家长十分省心。
然而,进入初中后,子清成功考入某省重点中学实验班,周围同学皆是各校的佼佼者。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她难以维持小学时的成绩优势,成绩变得不再突出。随着成绩下滑,子清的上进心与自律性逐渐减退,对学习的态度愈发消极,渐渐有了甘于平庸的倾向。
如今,手机成为了子清生活中的 “主角”。只要手机在手,她便沉浸其中,对家人的呼唤和交流需求充耳不闻,完全切断了与家人的沟通。但在没有手机时,子清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都较为正常。
子清父母认为孩子正处于叛逆期,试图通过强制没收手机来解决问题。可每当手机被没收,子清就情绪激动,要么大发脾气,要么沉默对抗,双方根本无法沟通。亲子关系因手机问题愈发紧张,父母在无奈之下,内心满是焦虑,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子清摆脱手机依赖,重拾对学习的热情,找回曾经自律奋进的状态。
二、子清沉迷手机游戏问题原因分析
1)学习落差导致自信受挫:子清小学成绩优异,升入省实验班后,周围同学都很优秀,成绩排名下滑,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打击了学习积极性,上进心与自律性也随之下降。
2)手机成为逃避压力的工具:面对学习上的困境,子清无力应对,而手机中的虚拟世界能让她暂时逃避现实压力,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从而产生依赖,借助手机屏蔽家人沟通。
3)亲子沟通模式不当:父母将子清的变化简单归结为叛逆期,采用强制手段没收手机,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激化了亲子矛盾,阻碍了有效沟通。
三、心理咨询和教育策略要点
1)开展心理咨询,重建自信:心理咨询师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子清正确认识成绩波动,引导她关注自己的进步和优势,通过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逐步重建自信。同时,深入了解她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戒断计划。
2)改善亲子沟通,建立信任:为父母提供亲子沟通指导,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鼓励父母主动倾听子清的想法,表达对她的理解与支持,重建信任关系。例如安排家庭活动,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引导子清分享学校生活和内心感受。
3)引导学业规划,激发动力:联合学校老师,根据子清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为她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和支持。发掘她的兴趣特长,鼓励参与课外活动,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重新找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仝兆景,河南南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河南省煤矿安全教育培训骨干师资库成员,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焦作市首席科普专家。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4项。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工智能、工程伦理教学科研,擅长运用沙盘游戏、绘画心理治疗、格盘、催眠、旅途心理治疗等开展焦虑抑郁心理治疗、青少年厌学治疗,开展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团体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团队建设、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心理咨询师督导等方面的科普宣讲、培训和讲座。
用心进步,快乐成长
关注:创新与心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