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都爱说,父亲是我们永远的靠山,但你有多久没有仔细看过你的父亲了?
“永远都那一身普通的着装,却给孩子经常购置衣服。”
“面对品牌衣服永远都是不舍得花钱,却眼也不眨的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
这是不是你父亲的写照?
很多孩子应该都有共鸣,因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
一个永远满足家庭需要而忽略自我需求的中国式父亲。
过度的被需要代替自我意识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往往是承担着许多责任的角色。
他需要维护家庭,需要照顾妻儿,需要提供经济支持,更需要思考家庭未来。
在正常的家庭中,父亲往往是被需要的。被妻子需要,被孩子需要,被老人需要。
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说,人作为自然人存在于社会当中,自然拥有一些社会角色。
每一个社会角色,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都会被需要。这也满足了人基本的心理需求,人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体现存在的价值。
作为父亲这个社会角色,在家庭中被需要是很正常的。
不管是从角色角度本身来说,还是从人的心理底层逻辑来说,被需要能够满足这个人体现他的社会价值。
但是,被需要是正常的,过度的被需要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个家庭中的父亲,往往就会面临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压力,经济的萧条,消费的升级......
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且不可避免。
父亲承担着养家的责任,如何养家也是压力的来源。
有的孩子能够学习不同的知识,能够了解不一样的世界。而有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而是由于客观的因素造成。
每一个父亲主观上又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能够不输于他人。
他们就会推动自己达成这个目的。这是由爱催化的责任,这个度的界限也是。
这种过度的被需要是父亲主动给予的,是父亲由情感生成的。
造成的结果就是,父亲会压缩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条件,从而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条件。
很难评价这种情况,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爱与责任。
但带来的就是父亲会把孩子作为第一意愿而忽视了自我意识。
这种过度的被需要,内在表现就是父亲自我意识的衰退。
外在表现就是,父亲常年就穿一件衣服不舍得更换,不舍得为自己花钱,晚上愁得夜不能寐等等。
企图弥补的阶级差距
之所以说父亲不惜降低自己的物质条件,主动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条件是心甘情愿的。是因为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阶级差距。
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承认,阶级差距就会带来资源倾斜。
经济能力更强,更有条件的人,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资源之后就会增强经济能力和生活条件。
最后形成一个闭环,就是金字塔尖的人永远在塔尖,因为他们掌握了90%的资源。
我们的父亲,普通人的父亲,就只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和孩子争夺剩余的10%,为此夜不能寐。
他们的想法就是在社会资源极少的情况下,把家庭资源全部倾斜给孩子。
他们在用缩小自己的资源,企图弥补社会阶级带来的差异。
过度则自省
其实,不论是将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忽视自我意愿。还是为了争夺社会资源,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这两种想法的出发点本身是爱与责任。但是父亲在有这个社会身份之前,他也是独立的自然人。
如今的社会,虽然家庭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就需要自我反省,因为过度并不会带来全部积极影响。
例如,上海一老人为了供孩子在国外读大学,毅然卖掉了两套房子,结果孩子在国外结婚生子,对老人漠不关心。
“过度就会让孩子也过度”。
因为孩子会被养成凡事都在家庭中心的习惯,他们就会忽略掉父母的付出,边缘化父母。
所以,过度的付出带来的并不全是积极的回报。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社会身份,有家庭责任感是必须的,但是过度是需要自省的。
爱人先爱己,爱孩子也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