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这两天呢,胖胖刷到九派新闻的一条报道:

4月6日,四川攀枝花一位高二学生家长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说孩子学习任务重,学校要是实行周末双休,会影响孩子考大学。

大意就是:别休了,快继续卷。

其实胖胖是很不理解这种自己卷不过,就卷孩子,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到孩子身上,包装成爱的行为。

但换一层想想,这家长的焦虑是真实的,但他们被迫焦虑,是因为他们也被系统性内卷收割。

像这几年,“不能休息”“不配轻松”的情绪、语调,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寸肌理里。

胖胖认为最典型的谬误是这个:“别人家孩子周末在补课,我们家不学就落后了。”这其实是个零和焦虑,它制造了一种错觉:

孩子的成功,靠的不是效率、兴趣和思维能力,而是纯粹靠堆时间、堆卷子、堆熬夜。

说白了,就是把“努力”异化成“折腾”。

可问题是,真相恰好相反。

研究早就发现,青少年的学习效率和心理状态,和睡眠、休息密切相关。

长期处于高压下,成绩未必能提高,反而容易出现注意力下降、情绪波动、厌学、甚至抑郁的风险。

你说说,一个周末都没法正常休息的孩子,真的能学得更好吗?

还是说,只是看上去“更听话、更忙碌”,实则是在燃烧自己的健康,喂养大人的焦虑?

所以这里面并不是家长自己想让孩子卷成陀螺,家长只是系统性内卷焦虑的承接者。

这一套“谁休息谁完蛋”的叙事,是被有意灌输的。谁在灌?

减负一出,线下补课不行了,转头打感情牌、打“家长内疚”牌,你不补是你对孩子不负责任。

加上身边人孩子还在卷,“某某凌晨三点还在刷题”。

而学校,怕得罪家长,怕被说“不上心”,所以偷偷组织“家长自愿补课”,搞“擦边球”。

所以胖胖才说,家长是焦虑的接盘侠。

孩子累,家长也心疼,可他们不敢不焦虑。

因为周围人都在奔跑,一旦停下来,好像就成了“耽误孩子一生”的罪人。

这不是“愚蠢”,而是一种被逼无奈的理性崩溃。

咱们再扯扯,周末双休,真的是“耽误了孩子”?

我们必须厘清一个基本逻辑:

周末休息,是学生最起码的权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理应有充足的恢复期。

成年人上五休二都要抱怨累,难道高二的孩子不累?

他们的任务更重,时间更紧,身体还在发育,心理还在成型。

退一步讲,即使从“升学率”看,真正能决定孩子命运的,不是有没有双休,而是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学习方法、家庭环境、心理状态……

你以为剥夺孩子休息就能让孩子上985?

结果可能只是多了一批“高分低能”“体弱多病”“情绪濒临崩溃”的学生。

有必要吗?值得吗?

所以,让孩子放弃周末,本质上是家长在“投资性焦虑”中溺水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

大多数家长并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怕孩子“输不起”。

怕自己没给够资源,怕错过最好的窗口,怕哪天孩子埋怨“你不够狠”。

这种恐惧感,被商家、周围人、媒体不断放大,最后形成了一种令人绝望的幻觉:

“只有逼孩子拼,才算尽责。”

于是就有了家长跑去平台留言,恳求取消双休,他们不是想孩子吃苦,而是害怕孩子以后埋怨自己。

所以这里真正该被质疑的,是各方各面把教育变成内卷竞赛的逻辑。

你像胖胖经常刷到很多地方“双休”最后都变成了:

“表面双休,实际变相上课”,甚至“补课外包给机构”,搞“自愿”,最后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双休好不好”,而是能不能真正落实双休,保护学生基本休息的权利。

否则,只要“有需求”,就能名正言顺地上课,内卷,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压力也越来越大。

周末双休,不是特例,不是例外,不是福利,而是最低限度的人性化安排。

如果连“孩子周末能不能休息”都要家长去主动申请内卷,那这不是进步,是倒退。

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独立人格、有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能熬、能忍、能背诵、能内耗的“标准化产品”。

我们今天争的不是那两天假期,而是:

孩子有没有休息权?

教育能不能不靠加班堆KPI?

这些才是我们该问的。

家长呢,在胖胖看来也不是坏人,而是他们是最容易被情绪绑架的一环。

他们既爱孩子,也怕孩子被社会落下。

但这正是问题症结所在:

爱,不能建立在恐惧之上。

我们要做的,不是比谁更狠,而是问一句: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卷,才能培养一个好学生吗?

如果连一个正常的周末都成了奢侈,那我们就是在用一代人的青春,交换一种幻觉。

谁都以为自己在掌舵,其实我们都在沉船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