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哥放学回来,说又有一门考试考砸了,没有达到班级平均分。

我说:“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我买了新鲜的草莓,你要不要尝一尝?”

川哥一边吃草莓一边说:“我发现你真的跟别的妈妈不一样,无论我考成啥样,你都波澜不惊。”

我说:“那是因为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同样,我这当妈的也尽力了。”

川哥又问:“你咋知道尽力了?”

我回他:“我养了你十几年,也研究了十几年的家庭教育,我当然知道你使了几斤几两的力。”

川哥调皮地笑了笑,吃完草莓,就关进房间写作业去了。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努力,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尽力,害怕耽误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大好前程。

所以,时而对孩子严格管教,时而又担心孩子叛逆,总是把握不好教育的度。

所以今天,我就专门谈谈“尽力”的问题。

“尽力”的一个前提,就是找到孩子的“能力边界”。

每个孩子的能力边界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学习这件事,跟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逻辑思考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密切相关。

先说专注力,我观察到川哥在家可以自主专注学习一小时左右。一小时之后,他要么在床上躺平一会儿,要么走出房间喝水吃东西。一小时是他的专注力边界。

而涵小妹目前的专注力,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一旦超过这个边界,她就喊脑袋疼。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能力边界也不一样。

涵小妹在小学三年级时,学校老师就要求听写单词,我用了各种方法教她,她的听写正确率也不到10%。

而到了五年级,她的单词听写正确率可以轻松达到90%。

同样,我接触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记单词困难,十分焦虑。每天让孩子晚上熬夜记,早上早起记,久而久之,孩子变得精神恍惚,还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们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能力边界的存在。

关于“学习成绩”,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孩子考60分,就达到了他的能力边界;而有些孩子考到90分,却仍有很大的潜力。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能力边界,再盲目逼孩子努力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尚未达到能力边界,那么大人孩子都应该进一步努力。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达到了他的能力边界。

如果父母懂一些教育知识,通过细致观察和耐心试验,不难找到孩子的能力边界。

在我们的线上家长实训营里,我对一些家庭跟踪辅导一段时间后,也能大致判断某个孩子的能力边界。

如果大家仍然不知道如何判断,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方法:

一、 最佳状态记录

一个人在状态最佳时,往往可以发挥出最大潜力。

比如我家涵小妹,平时精力不济,放学回家能学半小时就算不错,但某一次精神很好、动力很强,连续学习了史无前例的60分钟。这个60分钟,就是她的精力边界。

涵小妹平时成绩一般,但某一次期末考试状态极佳,考了班级第5名。这个第5名,也可以看成她的某种能力边界。

整体上来讲,如果一个孩子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家庭教育又引导得当,那么他会有本能的向上向好的动力,也愿意在学习这件事上去尽力努力。

二、逐步加压测试

从孩子可以轻松完成的小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学习时间、学习难度),然后观察记录,看孩子何时会出现效率下降、错误增多的“拐点”。

这个“拐点”,就是孩子某个阶段的能力边界。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次任务和难度的增加,以在原有水平上提升15%为宜。如果一次加压过大,孩子会快速崩溃,测试也会失败。

比如涵小妹刚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只能专注学习15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来可以增加到20分钟,然后再逐渐增加到30分钟……印象中,在她小学三年级前,30分钟就是她自主学习的时间边界,让她再多学一会儿,她就情绪崩溃。

三、成功/失败案例复盘

如果家长没有精力去刻意“测试”,那么可以从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中汲取经验,发现孩子的最佳状态和压力边界。

孩子某一次完成作业非常积极,正确率非常高,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

孩子某一段时间作业出错很多,考试成绩快速下降,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很多时候,“非常成功”的表现,代表了孩子的最佳状态和最好水平。

而“非常失败”的事件,往往代表孩子的压力边界被触破。

四、生理信号监测

现在已经有智能设备可以追踪一个人的压力反应(如心率变异性、睡眠质量),并以此识别身体承受力的临界点。

莫斯科大学教育实验室的创新实践显示,当儿童在完成任务时出现"跳着脚尖能够到"的状态特征——眼神专注、呼吸节奏改变、手指轻微颤动,这正是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典型表现。也就意味着达到了孩子的能力边界。

普通家庭,父母也可以观察孩子某一阶段的睡眠、情绪,以及健康状态,看孩子是否达到了压力极限(能力边界)

假设我们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找到了孩子的能力边界,那么平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要求孩子?

就以孩子的最佳水平和极限能力为要求吗?显然不行。

就好比我们大人,有时候在极限压力下,可以熬夜加班到凌晨三点,产出也不错。但是,咱不能把这极限状态作为常规要求,要求每天都能做到。

正确的做法,是让一个人平时的学习工作的压力水平达到极限压力的50~70%, 这才是可以长期持续的状态。(参考相关研究:)

再比如,孩子某天精神状态好,放学后认真学习了俩小时,我们也不能把这俩小时作为常规标准。因为孩子有时晚上没睡好,有时在学校学得累,有时情绪问题多,他们并不能总是做到最好。

所谓“尽力”,并不是让孩子少吃饭少睡觉不玩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如果真的如此,孩子迟早会崩溃。

我对自家俩娃学业方面要求的“尽力”,是指他们能把有效时间(吃饭睡觉锻炼以外的时间)的50%~70%用在学习上。有时状态好,会是70%,有时状态差,可能会是50%。

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一样。就好比写作这件事,我在状态最好时一天能写3000字,3000字就是我的写作能力边界。

但我平常给自己的要求是2000字左右。有时感到忙和累,就少写一些,给身体一点缓冲的空间。

这样看来,似乎我和孩子都没有尽到全力,但这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平常维持着这种稳定平缓的节奏,到了特殊的关键时刻(比如中考高考前),才有可能拿出100%的力量去冲刺。


最后,还需要强调两个点。

首先,能力是多元的。

有的孩子在语言智能上展现早慧,有的则在空间智能上具有天赋。

有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但在动手能力、社交能力方面潜力无限。

参加我们家长课堂的学员家长,记得跟随课程节奏带孩子做一个多元智能测评。

其次,有些能力边界是可以不断拓展的。

有些能力边界,受先天限制,属于“硬边界”,很难拓展。比如绝对音感缺失者难以成为调音师。

而有些边界属于“软边界” ,可以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以及科学训练,获得突破。比如公开演讲恐惧症,再比如我前面举例说过的“记单词”。

此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展现不同的能力边界,比如技术天才可能在官僚体系中表现平庸,而成绩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展现出某些特殊的天赋。

我是华川(川妈),一位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咨询问题请加个人微信,Chuanma04.(已添加川妈微信的家长请不要重复添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