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雅最近跟我吐槽,说自己发现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喜欢跟爸爸黏在一起。

平常父子俩一起打球、聊天、玩游戏,有说有笑的,而自己呢,却像是一个“局外人”。

虽然表达的有些“吃醋”的嫌疑,可话里话外的那种“暗喜”,还是能够清晰地捕捉到。

其实,在不少家庭里,爸爸这个角色或多或少有些尴尬。

就像网上的段子说的那样:孩子进门,往往都是先找妈。

所以,希望孩子跟自己亲近,就成了不少爸爸的“心魔”,恨不得用尽全身解数,来提升亲子关系。

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长大后是否跟爸爸亲近,往往与妈妈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行为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那些长大后跟爸亲的孩子,妈妈多半做过3件事情,不仅能促进父子关系,也能让整个家庭越来越和谐兴旺。

到底是哪三件事情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01.妈妈欣赏爸爸,让孩子看到父亲的优点

前两天,在饭馆吃饭时看到的一幕,令人唏嘘感慨。

有一对夫妻带着七八岁左右的男孩,也在餐馆里吃饭。

因为刚好坐在我斜对面的位置,一家三口的状态,我能一览无余。

用餐时,爸爸夹菜时不小心掉出来一块,下意识的伸出筷子,想要把菜重新夹回碗里。

就在这时,孩子妈妈却突然用自己的筷子,狠狠的敲在爸爸的筷子上,脸上全是不满和嫌弃。

爸爸有些悻悻的看了一眼,回应道:“掉在桌子上的,又不脏”。

谁知妈妈还没开口,小男孩却接过话茬说:“这肯定脏的啊,都掉了还捡着吃,难怪我妈天天说你没出息”。

说实话,当小男孩这番话说出口的那瞬间,我的脑袋嗡的一下。

很难想象小小年纪的孩子,竟然能敢如此数落自己的爸爸,但看到妈妈脸上的习以为常,我又突然觉得正常。

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话:这类孩子,一定会跟自己的父亲,渐行渐远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妈妈都容易陷入抱怨和吐槽模式。

嫌弃爸爸不够细心、不会带孩子、工作太忙不顾家等等,而这些方面评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父亲的看法,甚至让孩子疏远爸爸。

可反之,那些长大后跟爸爸依然亲近的孩子,妈妈通常擅长在家庭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

比如加班晚了,会告诉孩子说,爸爸很辛苦,我们要体谅他。

比如爸爸帮忙修好了家里的物件,会主动投上欣赏的目光。

而这些都会对父子关系,带来质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形成的。

如果妈妈经常肯定、欣赏爸爸,那么孩子也更愿意亲近、信任父亲,父子关系自然更加紧密。



02.妈妈擅长充当情感纽带

老话说,父爱如山,常常充斥着严苛俊冷。

也就是说,大多数爸爸其实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往往这时,妈妈这个角色就非常关键,只要稍微下点功夫,就能够很好的充当父子之间的情感桥梁。

比如说,不会抱着“男人不会带娃”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大包大揽,而是会放开手,愿意去创造父子的独处机会。

除此之外,这类妈妈还经常会在孩子面前传递爸爸的关心。

比如经常会把“你爸昨天还说……”类似的话语,挂在嘴边。

当然,她们还会把孩子对于爸爸的崇拜,系数告诉给自己的丈夫。

这么一来一往,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黏度,就会越来越高。

就比如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霍思燕就经常在儿子嗯哼面前夸赞杜江。

比如“爸爸特别勇敢”、“爸爸很爱你”这样的话。

久而久之,嗯哼对自己的爸爸就显得非常亲近。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说法: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妈妈作为协调者,如果能积极引导父子互动,孩子自然愿意跟爸爸亲近。



03.妈妈会“秀恩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美好

其实,无论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爱”这个技能,都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可遗憾的是,有不少夫妻,在有了孩子后,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从而忽略了对夫妻感情的经营。

慢慢的,爱意在家庭里不再流动,孩子爱与被爱的技能,也会变得生疏。

而那些父子关系好的家庭,妈妈这个角色,往往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秀恩爱”。

比如,爸爸出门和进家门时,都会拥抱告别。

每次出去闲逛或者遛弯,都会亲密的牵手。

并且夫妻之间,保持着高深度的互动。

那么在这种氛围里,孩子能够感受到爱,也能学会爱,并且也会更有安全感,并且愿意亲近父母双方。



网上总有人说:

妈妈,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其实,妈妈这个角色,带给家庭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如果你希望孩子跟爸爸更亲近一些,那么不妨试试上述的这三件事。

多夸夸爸爸,让孩子看到父亲身上的闪光点。

当好情感纽带,帮助父子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

适当的秀秀恩爱,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

请相信,只要你愿意如此,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家庭会开出一朵“爱之花”。

当然,也会在这种爱与温暖下,让一个家庭走上越来越兴旺的坦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