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军领导级别都很高。


代理军长:陈毅,开国元帅。

政委:刘少奇,国家领导人。

副军长:张云逸,开国大将。

参谋长:赖传珠,开国上将。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建国后国家副总理。


江南的新四军部队和南下八路军部队合编为7个师,每一个师师长都是大将以上资历。


第一师师长:粟裕大将

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组建,下辖挺进江南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包括新四军成立时8个团中的2团、4团、6团(1938年12月,1团、3团调回军部,6团调归第一支队)。第一师成立时1.2万人。

师长粟裕带领下,第一师成为新四军最能打仗的师,抗战期间歼灭日伪军6.6万余人。抗战胜利前,该师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另外还有地方武装6000余人。

粟裕大将指挥的车桥战役是新四军抗战中最大胜仗。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敌数量全军第一。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大将

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组建,下辖新四军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还有江北游击纵队,成立时全师共1.8万余人。

抗战期间,该师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抗战胜利前,主力部队发展到3.3万余人。

张云逸大将是百色起义领导人,红7军首任军长。红军时期,担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抗战后,派到新四军担任参谋长,后来担任副军长。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大将

由八路军第五纵队组建,该纵队由八路军344旅等部队南下与皖东北地区新四军合编,全师共2万余人。

抗战期间,第3师共歼敌伪军6万余人,和第一师是新四军两大主力。抗战时期发展到2.8万余人,抗战胜利后发展到3.7万人。

黄克诚大将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是彭老总红三军团主力干将。抗战后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344旅政委,带领八路军部队南下,集体改编为新四军。

抗战胜利,他带领第三师进军东北,第三师成为四野的主力部队。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由八路军第四纵队组建,该纵队由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八路军344旅等南下部队合编,全师共1.5万人。第四师与第三师关系密切,所辖部队经过多次合编。

抗战期间,该师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

彭雪枫早期从事兵运工作,红军时期也是彭老总红三军团主力干将。抗战时期,被派到河南老家发展抗日武装,1939年组建了新四军第六支队。

1944年9月在战斗中牺牲。建国后,入选解放军36位军事家,36位军事家都是大将以上级别。


第五师师长,李先念

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组建,该纵队由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的两个中队、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等部队发展而来。成立时全师共1.4万人。

抗战期间,第5师歼灭日伪军4.3万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民兵30余万人,是新四军发展最快的一个师。

抗战胜利后,第5师与八路军河南军区、359旅等组建为中原军区。解放战争爆发,中原军区进行了中原突围。建国后,李先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

由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该师成立时8000人,下辖2个旅。

第六师所属部队也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发展而来,与第一师原是一家。1942年10月,第一师与第六师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

抗战期间,第6师发展到1.6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第六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6纵。

谭震林1925年参加革命,红军时期担任福建军区政委,与张鼎丞等人领导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是新四军重要的支队领导人。解放战争,与陈毅、粟裕一起指挥华东野战军。建国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

由新四军第三支队、无为游击队等部组建,成立时3000人,只有1个旅。

第七师是兵力最少的一个师,该师位置优越,设立经济贸易区,成为新四军最富有的一个师。每年每年上缴的现金和物资达到20万两黄金,有力支持了新四军其他师发展。

抗战时期,第7师歼灭日伪军1.4万人,主力发展到2万多人。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华野7纵。

师长张鼎丞,在闽西坚持了3年游击战。新四军成立时,担任第二支队司令,不久到延安,担任党校二部主任职务。建国后,担任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