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起义部队,经过艰难转战,最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又称“朱毛会师”。从这以后,毛泽东、朱德这两个巨人的名字自此便在外界被视为一体,合力推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事业。至今农村很多人在堂屋中还贴着朱毛两人的画像。然而新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面临着众多的困难,这些磨难接踵而至,几度让红军陷入险境。



井冈山物资匮乏,供给困难。

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山上农民常年靠红薯、南瓜果腹,是一个典型的穷乡僻壤。养活少量军队尚且可以,大批军队就远远供应不起了。1928年4月底朱毛会师时,毛泽东1000余人,袁、王二人各300余人,朱德部2000余人,还有随朱德一起来的湘南农军8000余人,加起来一万多人。毛泽东在1928年5月2日给中央的报告中称:“一万人的群众拖泥带水纪律太糟。。。。吃饭太难”。至此,朱德和毛泽东的意见也出现分歧。



朱毛在去留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朱德认为井冈山不适合长久经营,只能做过渡之用,待休整完毕后再另外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地方。毛泽东一方面表示理解,但另一方面他认为可以通过先巩固井冈山,再向北赤化永新县,然后再波浪式地向外拓展根据地的办法,来开拓红四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对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队人马走府过县,认为还不等红军在陌生地域建立起根据地,部队就会因为无根据地依托而垮掉。最后经红四军军委研究决定,除少数在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二十九团作为主力留下来外,其余一律返回原籍,随农军上山的群众也遣返原籍。吃饭的压力得到缓解。



朱德部29团违反军令,全团回湘南老家。

1928年7月,在反湘军、赣军第1次“会剿”时,红四军前委讨论通过:由朱老总率红28、29团及军部特务营、机枪连奔袭湘军老巢茶陵、酃县。结果在7月12日攻克酃县的当晚朱德部第十师的29团作出了全团返回湘南老家的决议,朱德被迫带领剩下的28团在后面边追边劝。不追还好,结果这一追差点把28团也给搭进去了。



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怂恿,朱德被迫同意冒进湘南

在朱德劝说下,28军和29军最终达成折中意见:先回师井冈山解围,事成之后再返回湘南。但此时此刻军心涣散,行军缓慢。在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的错误指示下,29团最终选择冒进湘南,28团不放心尾随其后,结果在郴州遭到失败。29团仅剩100多人,28团也受到了一些损失,但营连建制都还完整,29团剩余的战士编入28团,史称“八月失败”。25日,朱德带部队退至东江,强压住悲痛与哀伤,决定率领28团向桂东走去,无脸再回井冈山。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大度,可能就真回不去了。



毛主席一句话定调。

毛泽东亲率红31团3营前往湘南桂东迎回朱德率领的红4军主力,而且在路上反复强调大家绝对不能讽刺受挫的红28团,也绝口不要提违抗命令之事,要多关心,多鼓励他们。在毛泽东的眼中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一样。最终朱德还是和毛泽东一同回到了井冈山。虽然历经苦难,但是终归没有发生毛泽东一贯反对的“分兵”现象。



格局决定了胜利

处理困难或者是矛盾的过程中,毛主席有着一切从革命事业大局出发的伟大格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风范。最终才能在多次危急时刻力挽狂澜,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大家伙是不是觉得如果没有毛主席的决策,我们的革命道路会有不少弯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