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相晚年十分消沉、悲观,“皖南事变”使他内心不安,他无法摆脱历史的回忆,又无法面对现实。终于在古稀之年生出“出尘”之心。
上官云相于1895年2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小街子村,早年追随军阀孙传芳,抵御北伐有功,由排长一步步升至师长。而后投靠蒋介石,由旅长起步,先后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
1937年8月13日,日寇在上海发动突然进攻。蒋介石立即把上官云相从襄阳调到前线,任第十一军团长,隶属陈诚为总指挥的左翼军,直属薛岳为总司令的十九集团军序列,驻苏州。
1938年6月,上官云相改调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京杭一线对日寇作游击战。1939年4月,他又率部至鄱阳湖东南一带和赣江东岸对日寇防御守备,与薛岳的第九战区隔江相望。1940年夏,曾偷袭南昌机场。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向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发出皓电,强令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变更作战地域,限1个月内撤往黄河以北。12月中旬,上官云相奉顾祝同密召,匆忙从宁国总部赶到上饶,他一反常态,破例住到顾祝同家中。二人紧急磋商消灭新四军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一再指示叶项,“速速渡江,以皖东为根据地,绝对不要再迟延”。但项英强调“北移困难”,于1月初开始转移。但时机已经错失,顾祝同调集7个师1个旅的兵力,统统布置就绪。
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的部队9000余人,从泾县云岭出发,5日到达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的包围,1月6日,“围剿”新四军的战斗打响,激战7昼夜,新四军终因众寡悬殊,伤亡过大,弹尽粮绝,陷于危急之中。
叶挺军长为挽救危局,保全部队,亲往上官云相总部协商。叶挺一到即被扣押。上官云相夜以继日地守着床头的电话机,一面听取各师的战报,一面向顾祝同报告战况,精心地策划,全力以赴地指挥这场血腥的屠杀。
他在下达各项作命令同时,特别命令:“各部队在攻击位置变动后,原封锁线不得撤除,以防小股共军潜出”。虽然上官云相如此周密的计划,要“一网打尽”,但是,在黄火星与傅秋涛率领下,新四军仍有2000余人突出重围。
“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6000余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为了反击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阴谋,20日,中共中央发表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22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向国民党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几条办法,要求严惩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3人。
但是,上官云相却得到顾祝同的特别嘉奖。国民党政府特颁发第32集团军总部和上官云相奖金各5万元。1942年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召开参谋长联席会,有人建议将“皖南事变”的战例材料上报,以显示战功。上官云相对这点很清醒,马上制止说:“这是内战,自相残杀,在抗日战争民族大义上是理屈的,摆不到桌面上事,哪能列入报告呢?”因而不准上报。
由于上官云相反共有功,于1943年1月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5月,又当选国民党六代会的中央监察委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官云相调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是孙连仲,其它的副司令长官还有陈继承、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等人,他好像是挂了一个副司令长官的虚名,无所事事。
1946年,自请设立唐山指挥所,自任主任。又感到局面太小,乃移驻天津,任务是指挥冀东的蒋军进行反共内战,但是,冀东北宁线的杜建时和天津警备司令林伟俦并不受他指挥。他只有高参1名,副官2名。每天只能吸食鸦片,看看报纸,发发牢骚而已。
1949年7月,国民党政府又将十一战区改为保定绥靖公署,上官云相任副主任。12月,又改设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傅作义为总司令,上官云相任副总司令。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他对局势表示悲观,日夜坐卧不宁,以有病为名,借需要休养为由,趁机离开平津,跑到上海公寓居住,1949年3月,又逃往香港,后又转入台湾。1950年4月去职,在高雄市过着隐居的生活。
上官云相晚年十分消沉、悲观,“皖南事变”使他内心不安,他无法摆脱历史的回忆,又无法面对现实。终于在1968年除夕之夜,偶有感触,顿生“出尘”之心。他在自印的名片上,署名“古穆和尚”,名片下角两行小字:“俗名上官云相,山东省商河县”。次年即因病住院,于8月8日去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