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于国力贫弱,连轻武器都做不到自给自足,因此军队整体装备水平很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很难做到装备制式化,各地方势力的基层部队(连级)的武器编制都各不相同。经济条件好的武器装备比较好,如东北军和中央军;经济条件差的则比较苦逼了,如西北军。今天给大家说说,上世纪30年代民国火力最强的步兵连,具体是什么编制。
捷克式轻机枪
首先火力最强步兵连的头衔没落在东北军和中央军的头上,尽管这两支部队整体装备水平最好。中央军中的精锐部队可以做到一个步兵连配备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班1挺,排长可能还配备有1支MP18/28系列冲锋枪(但不是每支部队都有,大部分只配备1支驳壳枪),整个步兵连主要火力输出为9挺轻机枪+3支冲锋枪。但这不是最强的,宋子文的税警总团1个步兵连下辖18个步兵班,每班1挺轻机枪,一共18挺轻机枪,火力更强。
东北军在步兵连轻武器方面更胜一筹,以东北军中的精锐——东北军沈阳第七国防旅为例,1个步兵连配备12挺轻机枪、12具掷弹筒,即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轻机枪、1具掷弹筒。东北军是旧中国军队中最早批量装备掷弹筒的,掷弹筒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对付机枪火力点的利器。12挺轻机枪+12具掷弹筒的组合,就算是税警总团步兵连拥有18挺轻机枪也打不过。
47毫米迫击炮
广东的粤军和云南的滇军,虽然武器装备也不错,但在步兵连级最多只有6~9挺轻机枪,并无掷弹筒和冲锋枪的配备情况。因此,粤军和滇军在步兵连级的火力上比不了东北军和中央军。山西的晋绥军得益于太原兵工厂,装备水平不错,精锐部队的步兵连配备9挺轻机枪和10多支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火力相当不错。当时太原兵工厂冲锋枪生产数量很大,月产900支,总产量有数万支。
但以上这些步兵连编制并非是火力最强的,火力最强步兵连反而是大家想不到的一支部队——川军!提到川军,大家都觉得是缺少武器装备的代表,比西北军还苦逼。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川军中的主力部队装备水平并不差,如四川王刘湘的部队。刘湘下属郭勋祺部的的教三旅,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步兵连编制。全连9个班,其中3个是步兵班,3个是冲锋枪班,另3个是迫击炮班。
刘易斯轻机枪
具体武器装备如下:步兵班配备1挺轻机枪(47发弹盘的刘易斯轻机枪,火力非常猛),冲锋枪班配备10多支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迫击炮班配备2门47毫米迫击炮。整个步兵连主要火力输出为3挺大容量轻机枪+30多支冲锋枪+6门47毫米迫击炮。需要说明的是,川军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枪管更长(射程远),长达438毫米,比晋造汤姆逊冲锋枪还要长不少。更令人惊奇的是,冲锋枪居然配备了两脚架,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此外,携带的弹药也很多,步兵携带子弹达到150发,弹药携带量远多于其他军阀部队。
这种步兵连综合火力非常强,可以轻松压制住其他军阀部队的步兵连。47毫米迫击炮既可以打击步兵,也可以打击机枪火力点,并且射击精度高。大量的冲锋枪可以对敌方冲锋的步兵构成重大杀伤,特别在近距离时。轻机枪虽然数量少,但持续射击能力较强。
汤姆逊冲锋枪
当然东北军精锐步兵连的12挺轻机枪+12具掷弹筒组合也很厉害,但有一个前提,掷弹筒发挥水平高才行。东北军虽然配备有大量掷弹筒,但从实战看,掷弹筒使用水平很一般,几乎形同虚设。从九一八到热河抗战,再到长城抗战,配备大量掷弹筒的东北军鲜有成功运用掷弹筒的案例。而川军的这种步兵连编制可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在1935年的土城战役中,身经百战的红军遭受了从所未有的重大损失,最终大败。川军这种步兵连编制堪称是30年代国内最强步兵连了!
不过,川军这种步兵连编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太费弹药,30多支高射速冲锋枪的弹药消耗量太大了,后勤补给压力很大。其次,装备成本也较高,无法大范围推广。47毫米迫击炮就不便宜,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这个口径还是发展掷弹筒更合适,要么就干脆搞60毫米迫击炮。准确说,川军的这种步兵连编制更像是用于防御作战时的一种特殊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