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人物故事

去时潇洒少年 归来浩然英魂

——记渑籍烈士刘友敏

序:2024年10月30日,县委办转给我一个山西省查找烈士的微信,叮嘱我:认真查找一下,有没有这位烈士的记载。信息只有:“刘友敏,男,抗日军政大学毕业,一九四五年七月,南下三支队警一旅一团八连指导员,牺牲于山西汾阳敖坡村。请渑池县党史部门帮助查一下”。整理党史资料30多年,我清楚知道,在渑池党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物记载的,查阅《渑池县志》烈士名录也没有找到。我首先联系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那里也没有备案记录;接着单位同事分头联系排查全县刘姓聚居村:洪阳镇上洪阳村、果园乡刘头村、英豪镇吴窑头村、陈村乡鱼池村、城关镇一里河等村;又让各村查阅了刘氏族谱;电话和微信广泛联系刘姓熟人。这样排查6天后,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就在我们快要放弃时,单位一同事出主意,能不能把查找的信息发到县农业农村局的村干部群中,这样范围更广。我立即联系县农业农村局王局长,说明情况后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立即把我编发的信息发到村干部群中,并要求所有村支书帮忙寻找烈士家人。各村支书也非常重视,很快去落实,排查本村的刘姓人家。信息发出不到一天,我就收到两个村支书的电话,说他们村有刘姓人战争年代离家再没有消息,经过实,都与刘友敏名字和离家时间有出入,很是失望。第二天,当接到英豪镇西马村(归属建制村东马村)刘富军的来电,他说他二伯父叫刘有民,上过抗大,1945年后,再没有联系,并且把家谱发给我,我欣喜若狂,经过约见家属、进村调访,基本确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烈士。这次能找到烈士的家,陈村乡滹沱村支部书记贾俊锋功不可没,虽然滹沱村没有姓刘的,他仍然在“滹沱村微信群”发出寻找信息,让村民在亲戚和熟人中帮助寻找。当为东马村做过省级传统文化村落(第六批)申报的滹沱村人上官英敏看到信息后,立即电话托东马村人赵春然联系刘友敏烈士的后人。真的应验了我在朋友圈发的寻找烈士后人的话: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帮助他们寻找家人是每个人的义务和神圣的责任。也许您的一个电话会让烈士找到家;也许您的一次闲聊,会让孩子找到父亲或者爷爷的下落。请拿起手机,给您熟悉的刘姓人打个电话。

经过十多天的调查了解,和三个多月的查阅资料,刘友敏烈士的英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图:2024年11月7日采访刘友敏侄子刘福寿(1944年8月生)

少年立志 报效祖国

刘友敏出生在西马村一个殷实的大家庭,爷爷刘崇仁本来居住在吴窑头村,他饱读诗书,重视礼仪,思想传统。所以,父亲刘端从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接受祖辈看来非常“正规”的教育。但是他长大后却对封建礼教及腐败的晚清政府深恶痛绝,向往民主、向往自由。刘端婚后不久,即脱离家族,迁居其妻子的娘家所在地——西马村,一来不再受父辈的封建礼教制约;二来为自己走上革命道路免除后顾之忧,让夫人和孩子们有个依靠。


图:吴窑头刘氏家谱关于刘友敏(刘有民)的记载

刘端携家迁居西马村后,长子刘华民(1910年出生)、次子刘有民(又名刘友敏,1914年出生)、三子刘兴民(又名刘新民,1924年出生)先后出生。刘端送他们到新学堂学习文化知识,中学后就送入省城开封去读书。在开封学习期间,刘友敏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他了解到最基层老百姓的饥寒交迫,看到很多沿街乞讨的同乡,就下定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拯救劳苦大众,让他们过上好生活。当日寇侵略中国东北,并且有野心占领全中国时,他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刘端离开家乡后,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后来辗转到国民政府开办的陕西模范营一期步科学习。1935年7月12日,刘端毕业后被授予陆军步兵少校军衔。1936年6月20日,刘端被委任为武汉警备旅第1团2营少校营长。到武汉上任后,他把三个儿子接到武汉,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其中长子刘华民和三子刘兴民接受了他民主共和的思想,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而次子刘友敏只是继承了他叛逆的性格,却与他的政见格格不入。刘端忠诚于国民党,站在上层人士的角度想问题,而刘友敏总是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父子两个常常吵得面红耳赤。在老家西马村,家人按照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年后,就为刘友敏下了白阜村的姑娘为妻,结婚时他却没有回来。他说:“男儿当以国家为重,国无宁日,何谈个人婚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友敏就对父亲说:“作为一名军人,要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而当时刘端的上级——湖北最高长官杨永泰是蒋介石的第一谋士,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因为当时蒋介石在舆论和共产党“逼蒋抗日”的双重压力下,勉强站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但是,没有即刻准备抗日事宜,而是希望通过外交政策和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当局放弃侵略。刘端作为一个少校营长,只有执行上级的决定,他默默制止儿子的不良言行,生怕为全家惹上麻烦而被杀头。1937年,刘友敏的四弟刘正民和五弟刘宪民也被父亲带到武汉,在武汉,留下了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图:刘友敏的全家福

与父决裂 奔赴延安

七七事变后,北平很快沦陷,日军决议动员侵华日军40万人,确定迅速灭亡整个中国的政策。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友敏忧国忧民,坐卧不安,他一天也不想在家里呆下去。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友敏热血沸腾,他向往延安,想上前线打敌人,父亲却迟迟不做出抗日的决定,也不支持他去抗日前线,还给他泼冷水,限制自由。刘友敏决定彻底与父亲和家庭决裂,他趁天黑偷偷离家,通过地下党的朋友介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离家时他只带了随身的衣物和很少的路费,一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到延安后,他被安排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时,他才发现,由于日寇的封锁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延安的经济非常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他这个富家子弟想不到的。但是,他和同学们一道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他的意志也得到了锻炼。到延安后,他十分想念老家的母亲,就给母亲写信,为了保密,通讯地址是延安新华书店。母亲收到他的来信,知道他去了陕北,觉得那里气候寒冷,天旱少雨,一定生活困难,就经常给他寄钱和棉鞋。一年后,刘友敏从抗大毕业,被分配到部队任文化教员,后调进绥德火把剧团,1939年12月,剧团随部队并入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一旅。驻防边区最南边的鄜县(今富县)。1940年刘友敏任旅宣传队三分队指导员,1941年宣传队被改编为部队艺术学校一分校,刘友敏离开宣传队下了部队,到警三团。1942年底,警一旅整编,警三团补入警八团,合编为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一旅新警一团。刘友敏任警一团三营八连指导员。他和战友们守河防、战关中,一直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任务。自此,由于部队经常转移,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加之日军疯狂扫荡我根据地,邮路时常中断,战斗任务繁重,刘友敏没有时间往家里写信。家里后来寄到延安的物品和钱都被退回,信封上写着:“此人已上前线,钱物退回”。


图:刘友敏

随军南下 抗日救国

1944年,日军在南方疯狂反击,河南、湖南、广西相继沦陷,为粉碎日军阴谋,配合华南抗日武装,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解救当地老百姓,党中央决定派遣部队南下,于11月派遣王震率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第一梯队和党政干部大队等,组成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从延安出发南征。1944年11月,南下部队从延安出发,途经河南、湖北、江西、最后到达广西,然后开始北上,先到中原,再回延安,部队一路行军两万七千里,比长征还多了两千里。王震南下在史上被称为“第二次长征”。这是八路军的第一次南征,这支部队在渑池一带战斗一个多月,为渑池扫清了土匪势力,也因为这支队伍,让渑池的地方势力看到了八路军的强大,纷纷投靠共产党。中共渑池县委成立后,各区政权也相继成立,二区政府设在英豪,刘友敏的母亲看到八路军来到渑池,也在心里期盼自己的儿子能回家,可是,得到南征消息的刘友敏很激动,他却没有进入第一梯队,他们依然留守警备。

1945年新年,在陕西关中地区马栏前线守卫边区南大门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接到命令,旅机关及直属部队大部、警备第一团即刻开赴富县张村驿集结待命,为挺进华南地区做准备。党中央原计划在春季増派部队南下湘粤边与王震部会合,打通南方各省联系,迎接抗战胜利,后考虑中共七大即将召开,决定等待大会闭幕再派部队出发,由南下的七大代表把会议精神带到华南。

直到5月16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七大主席团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八路军南下部队的行动部署,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和八路军第一二零师第三五九旅第二梯队从延安南下,经湘鄂赣待机去湘粤桂边(小北江一带五岭山脉中)开辟新的根据地,并准备为东江纵队的退路。

第三五九旅第二梯队行军时用八路军第二游击支队的名义。5月下旬,担负南下任务的刘友敏所在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一旅部队被称为“南下第三支队”,从张村驿进至延安七里铺,与前往两广赣南的军政干部大队组集结,共约3500余人。 出征前,6月7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央领导同志来给南下部队送行,毛主席说:同志们要到南方去插柳枝,去生根开花,在五岭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去的路上会很艰苦,要通过七、八个省,几十道封锁线,这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返回,但是比长征时要好,长征时沿途得不到补充,现在沿途有些根据地给你们准备好了粮食、鞋子。 你们都是老部队,只要同群众结合起来,就可以生根、开花、结果。毛主席带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说:用我们湖南的一句土话讲,你们这次南下,好比是“叫化子打狗”。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边打边走,从日本人和国民党顽固派占领的地区打过去,才能到达目的地,任务是蛮困难的呢。警卫一团八连指导员刘友敏和战友们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信心百倍。但是,他也明白战争是残酷的,是会有牺牲的。于是按照惯例,出发前他把自己家乡的地址、父母的名字和战友交换,叮嘱如果自己牺牲了,委托对方去看望一下。刘友敏知道这次南下会经过家乡渑池,心中默默期待着能有时间回家看望一下母亲。

刘友敏部队离开延安,从佳县螅镇黄河下游东渡。警一旅渡过黄河以后,稍加休整,迅速进入吕梁山区,沿离(石)汾(阳)公路北侧向东行进至晋绥边区八分区地界。八分区处于晋绥抗日根据地南大门,是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华北、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咽喉要道,也是陕甘宁边区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为封锁晋绥和陕北根据地,多次对这个地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这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沿途无处征集粮草,井水也被投毒污染,刘友敏和战友们受尽了饥饿和干渴的折磨,依靠坚强的毅力,坚持到天降暴雨,才用雨水煮麦子填饱肚子。为了隐蔽行动意图,警一旅部队夜间行军白天休息,刘友敏和其他指战员们还乐观地戏称为“日落村出发,天亮庄宿营”。

独臂勇士 壮烈殉国

7月初,南下部队越过吕梁山脉,行进至汾阳县西山,准备在日军设防相对薄弱的敖坡村一带下山穿过晋中平原。 驻汾阳一带日军觉察到359旅行动意图,遂纠集2000多日伪军于太汾公路和同蒲铁路一线严密封锁,企图阻止359旅东进。 7月6日夜,部队进驻敖坡村,准备跨越公路,横渡汾河。次日凌晨,盘踞在县城、赵庄、罗城、仁岩的日伪军约800余人分三路经安上、下池家庄,利用夜色掩护,向359旅驻地敖坡村扑来。拂晓,东路(罗城据点)之敌与359旅警戒分队打响战斗。旅首长为了实现挺进敌后的任务,即令警卫一团八连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沿黄土梁向向阳方向转移。1个班的战士在副排长陈原涛率领下,迅速占领了村西头有利地势,击毙一日军小队长和数名日军,将敌阻于村外。这时,日军主力在山炮及机枪火力掩护下,抢占了敖子坡高地,严重威胁三五九旅指挥机关及主力的转移撤退。旅首长立即命令八连,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敖子坡,掩护主力转移。

八连战士在政治指导员刘友敏和连长曹启洪的率领下,趁敌立足未稳,迅速反击。他们一鼓作气冲进敌阵,用手榴弹、刺刀与敌展开白刃战。经过拼死冲杀,梁上之敌大部被歼,八连一举攻占了敖子坡高地。日军不甘心,在炮火掩护下,又纠集50人、100人、200人……逐步增加兵力,连续向八连阵地发起7次攻击,均被八连击退。上午8时许,日军又纠集300余人,再次向敖子坡高地疯狂反扑。连指导员刘友敏右臂被打断,伤口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仍然坚持指挥战斗。连长曹启洪已负伤6处,两臂中弹,在弹药殆尽的情况下,还率领战士与日军拼刺刀肉搏。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头与敌拼搏,终于击溃日军,守住阵地,战斗从早晨5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共消灭日寇100多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全部安全转移。但是,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在这次战斗中连指导员刘友敏、连长曹启洪和战士共14人壮烈牺牲。


图:1945年7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授予一团八连“启洪连

经过这次战斗后,总指挥部判断,一定会引起敌人对我军行动的警觉而调集兵力加强围堵,要加快前进避免与敌纠缠,尽早择机冲过封锁线。正因如此,在平遥城北新庄村铁路,警一旅旅部遭遇村内伪军和日军铁路装甲车炮火的左右夹击,经过一小时激战,敌人大部被歼,而警一旅仅牺牲一人,比较顺利地通过铁路,在当地武装和群众接应下,顺利进入太岳根据地。

但是行进在警一旅北侧的三五九旅携干部大队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时,则经历一番恶战,牺牲了100多人,其中大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其中还有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包括3名团以上领导干部。

1945年8月初,刘友敏所在部队从晋南的垣曲古城镇渡过黄河到达渑池。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开战,中国国内形势随之发生改变。中共中央有了新的战略部署,加上豫西连日大雨,洛河等河水陡涨,导致部队无法渡河,因此,在渑池一带就地待命。刘友敏的战友想到托付之事,决定去英豪看看友敏的家人,找到区政府的人带话,第二天在英豪街桥头见面。第二天一大早,刘友敏的家人就出村往英豪街赶,但是,英豪的涧河也涨水了,加之母亲是个小脚,走得太慢,他们无法按时赶到英豪,母亲在河边望眼欲穿,她一直以为是儿子回来看她,是她错过了。战友在英豪区政府等了很久,有人来告诉他,涨河了,刘友敏的家人来不了。9月中旬,刘友敏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停止南下,立即北上,向东北推进。战友随部队离开河南,他没有托人告诉刘友敏的家人,就让他们有个念想吧,知道了反而会伤心。


图:刘端老宅



图:敖坡烈士陵园

后话:壮士为国捐躯,家人从来没有忘记刘友敏,70多年来,从他的父亲母亲,到他的哥哥刘华民,以及几个侄子,总是千方百计打听友敏的下落。在他们心中,友敏在某个地方活着,有一天就会回来,回到家乡来。这次终于得到亲人的消息,他们很激动,更多的是伤心。2025年清明前,刘友敏的侄子侄女和孙辈相约去汾阳市峪道河镇敖坡村烈士陵园祭扫先烈,开车往返800多公里,去看望伯父,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从1945年到2025年,80年了,烈士长眠牺牲地,青山处处埋忠骨。汾阳的人民记着您,陵园整修一新,青松翠柏,鲜花盛开,祭扫的学生、党员干部络绎不绝。红色敖坡纪念馆项目正在建设中,让我们捧一抷黄土,带忠魂回归故里。


图:汾阳市文联原主席张立新在敖坡烈士陵园给我们介绍刘友敏的英雄

今日清明,愿以此文迎接英雄回家!渑池人民不会忘记英雄,为烈士寻亲,我们永远在行动。

主要参考资料:汾阳市党史资料、陆军第五十四军军史、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历史沿革、刘友敏后人采访资料。(撰文:渑池县史志研究室 上官丛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