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二、四方面军各有其深厚的历史源流、演进过程,总得来说,红一方面军将领发展最好,十大元帅十大将,出自红一方面军的多达15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陈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罗瑞卿,萧劲光,张云逸。红二方面军两位,贺龙,许光达。红四方面军三位:徐向前,王树声,徐海东。
红二将星虽然略微黯淡但因其总数少,从比例上看1955年大授衔也没吃多大亏。
红四将领们的命运坎坷令人唏嘘。
1936年红四将领们到抗大学习后,分赴各大战略区,后来演进到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他们在各大野战系统发展如何呢?
首先明确一下时间节点,界定红四方面军将领,我们以1934年底时(11-12月)为准。
因为红四方面军建制变动非常大,将领们的职务往往在很短时间由团长到师长,所以要定位到这个红四方面军刚刚完成整训、建制相对固定的时间点。此后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再到西征,各级将领大量壮烈牺牲。
以下所列名单,出自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编纂的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请各路军事大拿们轻喷,否则喷错了于令名有损。
当时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将领名单如下。加黑框的是在长征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牺牲,没赶上大授衔的。加下划线的是1955年健在但因各种原因不在军队系统而未授衔的。
1.红四方面军总部
总指挥徐向前(元帅)
总政委陈昌浩
副总指挥王树声(二野,大将),参谋长倪志亮(四野,中将),副参谋长李特,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中央机关,上将)、周纯全(四野,上将)、谢富治(二野,上将)。
总医院政委徐立清(一野,中将)。
2.第4军
军长王宏坤(二野,上将),政委王建安(三野,上将),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冯学志
第10师师长余永寿,政委叶道志,副师长张才千(二野,中将),政治部主任张世谦
第11师师长陈再道(二野,上将),政委叶成焕,副师长陈锡联(二野,上将)
3.第9军
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四野,中将),副军长许世友(华野,上将),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华北,上将)。
第25师师长韩东山(二野,少将),政委陈海松,副师长潘幼卿
第27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梅宏华
4.第30军
军长程世才(四野,中将),政委李先念,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华北,中将)
第88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华北,中将),副师长丁纪才
第89师师长邵烈坤,政委张文德,副师长汪成功
第90师师长汪乃贵(三野,少将),政委贺立池,政治部主任李树芳
5.第31军
军长孙树清,政委曾传六,政治部主任张成台
第91师师长余家寿,政委易良品,副师长王友均
第93师师长陈友寿,政委王德安,政治部主任李德明
6.第33军
军长王维舟,政委张广才(四野,少将)
第98师师长冉南轩,第99师师长王波
独立第1师师长袁克服(东野,少将),政治部主任王大成
独立第2师副师长王振亚,政治部主任赵必胜
补充师政委杨克明
此外,还有许多红四方面军的师以下干部,如韩先楚、刘震、王近山、秦基伟、肖永银、尤太忠、周希汉、周志坚、李德生等,也在各大野战军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后来居上。
总的统计,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1/10),大将2人(2/10),上将14人(14/57),中将51人(51/177)。
作为对比: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陕甘红军上将1人,中将3人。
说完这些数字,我们再来看看各家野战军的红四将领的发展特点。
红四方面军余部,在1937年7月绝大多数编入八路军129师,所以从129师开始。
刘邓首长以陌生的上下级关系执掌129师,把处在士气低谷的红四余部捏合成强有力的战斗集团,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领导,这方面政委功不可没。陈赓大将跟谁都敢开玩笑,政委是为数不多的他见了毕恭毕敬的人之一。
军事上主要靠刘伯承元帅。刘帅的特点大概有这几个方面,仁慈不霸道,有军事科学素养,任人以贤,愿意成人之美,是一位有胸怀的君子型领导。若不是这样一位既有格局也有本事的人,换别人还真镇不住红四方面军一帮悍将。
客观地讲,129师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将领们,正处在二三十岁的年龄,打仗不缺勇敢,但无论战争经验的积累还是境界修炼,都未臻完美,性格、作风包括打仗都有不少缺点。
刘帅并未因为军事观点和作风的不和而放弃过谁,该怎么用怎么用,因为自己本事足够大,不挑手下人的成色,哪怕半瓶子醋,在刘帅指挥下也能倒出一大盆水。
这种用人方式极大激发了129师众将的积极性,往往能超水平发挥。
比如偏于综合领导能力的王宏坤,指挥作战逊于陈锡联、王近山等人,但位置一直很高,一度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这个级别将领的任命固然是中央的权力,但刘帅推荐保举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的例子还有陈再道。
陈锡联、陈再道、杨勇、陈赓、王近山这几位主力纵队司令,可以说各有特点,风格迥然,尤其是王近山和杨勇,可谓严谨精细与勇武粗豪的两个极端,但刘帅驾驭不同类型将领游刃有余,使之在同一个作战集团内配合裕如自然。这是刘帅独一无二的本事。
但也应看到这种模式对红四方面军将领成长发展的隐性不足。
红一方面军有中央之便利,许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或受军校培训的人,对红军正规化做出极大贡献,比如刘帅本人,在江西苏区时就曾对游击战和正规运动战做出过理论阐述。
红四方面军起事于大别山区,虽也有一些知识分子过去组织领导革命,但受过科班培训的军事人才稀少,大多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其知识水平可想而知。
知识水平有限,则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欠缺。
刘帅虽然不挑人,啥材料都能化之用之,但这意味着对手下人的改造也相对宽泛。这是刘帅与101、徐帅、粟大将的重要区别。
陈再道、王近山、王宏坤等人粗豪之风贯彻始终,秦基伟、周希汉等中将也大概保持了当年在红四方面军时的样子。只看他们自己的发展或许还不甚明显,但若拿来和韩先楚、刘震、郑维山、陶勇等比较一下,就能看到明显的不足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将领进入空军、海军、装甲兵和工程兵等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二野系统加入的似乎不多。
所以坊间评价各大野战军部队战斗力,有一些不甚准确但能反映规律性问题的说法。
四野部队离开101,兵团司令照样会独立指挥作战,比如韩邓二位。各军战斗力也非常硬,如38、39、40、43军个个都不是善茬。
三野部队离开粟裕,兵团司令指挥作战差点意思,但各军普通战斗力较强悍,如20、22、26、27军,甚至后起之秀31军也相当厉害。
一野离开彭总的话,就不说啥了,毕竟部队基础太差,不能既要又要。
华北部队换帅之后反而打得更好,不多说,懂得都懂。
二野呢?在拥有大量经久战阵的虎将和主力部队的情况下(尤其比照一野),如果离开刘帅的直接指挥,无论兵团层面还是军层面,虽然也不弱但比照四野和三野,真实水平如何,大家应该都能看得出来。
大概刘帅也没那么多余力了。光指挥作战、统领悍将就耗费不少心力,指望莽汉们去学习刘帅翻译的苏联操典,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