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对我军来说可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晋冀鲁豫出动了12万人执行这个任务,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我军在整个战争中创造有利条件。不过进入大别山,中野多少属于孤军深入,由于没有什么倚仗,让他们很难在那里坚持下去,最后不得不转移出来。不过这支部队除了留守的部队,剩下的人数不过5万多,而且重型武器基本上没有了,元气损失比较严重。可是让人没有想到,刘邓大军只用了三个月就恢复15万人,作战实力再次提升,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不少人觉得大别山属于革命老区,刘邓大军进入这里怎么说也应该会有倚仗,打仗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最初我军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的,可是在刘邓大军来到这里后,就发现一切都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里的老百姓对我军很是排斥。

其实也不怪这里的百姓会有这样的态度,在土地革命的时候,我军从这里撤离后,反动派就对这里的百姓进行残忍的统治,对于参加革命的人,直接就是虐杀,而同情革命的人,也要受到严酷的惩罚。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桂系在这里深入发展,将这里的适龄青年都做了登记,也就是说如果有谁要投靠解放军,那么他们都能够对其家人下手,如此一来这里的百姓就更不敢去帮助刘邓大军了。



1947年11月蒋介石在九江成立国防部,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对刘邓大军发起进攻。而且白崇禧给部队下了死命令,让他们不能单兵作战,这让刘邓大军根本就找不到打击敌人的机会。毕竟敌人对这一片这么熟悉,而且还都是相互倚仗着作战。

除此之外,白崇禧还派出部队对刘邓大军进行各种骚扰,只要是打得过的就继续作战,打不过就立刻撤退,这也搅得刘邓大军不得安宁。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白崇禧竟然还推出了联防的制度,在交通重要的地方设置关卡,这就让百姓与我军的联系彻底被隔绝了,还有就是伤员安置以及粮食补给都是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手段运用中,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生存是相当困难,1948年1月15日邓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给中央发了电报,表示刘邓大军想要在大别山生存,就必须将敌人的一个主力军给歼灭掉,可是就当时刘邓大军的实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就请求中央同意让他们撤退。

最初毛主席是不想让刘邓大军撤退了,还准备重新组建东南野战军来支援中野,所以他就给邓公回了电报,表示让其再坚持一下,可是粟裕在听说毛主席的想法后,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觉得让华野派出十万大军去大别山作战不妥,应该留在中原打几个歼灭战,从而减少敌人的实力,让我军有更多取胜的机会。



毛主席同中央的领导商量之后,觉得粟裕的建议非常不错,于是就同意了粟裕的想法,这样就没有办法去支援中野作战,于是在2月7日毛主席就同意了邓公的请求。中野也就是在2月底才从大别山全部撤出,不过这个时候中野的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剩下的总人数不过5万左右。



为了能够快速的撤退,还丢了不少的重型武器,甚至连弹药也没有多少了,而且总数还没有华野的两个纵队编制满,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恢复中野的实力,而后各个部队给中野送来了补给,其中陈赓给中野的支持最大,这也让中野快速恢复视力。另外就是华野的补给,也同样重要,后来部队编制政策也做了改变,只三个月内,中野就恢复到15万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