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当年说:“汤团打入敌军,是华中局决定的。”这话的分量,懂历史的都知道。

可当时的人怎么想?敌人怎么看?老百姓又怎么看?这支队伍凭什么敢潜伏在敌人内部,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带着装备回到根据地?

这事放在抗战史里,是个特别的存在。

一支八路军背景的队伍,摇身一变成了伪军,还被汪伪政府高看一眼,授了少将军衔。

这不是简单的“打进去”,而是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下去,还得完成任务。



更难的是,老百姓不知情,看着这支队伍穿着伪军的衣服,心里怎么想?欺骗敌人容易,骗过自己的良心可难。

时间回到1940年代初,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关键阶段。

日伪在苏北搞“清乡”,想把抗日武装彻底铲除。

华中局的决策者们看得清楚,敌人不仅用武力镇压,还在玩心理战。

要正面硬拼,硬碰硬吃亏的只能是游击队。



于是,他们决定换种打法——把自己人送进敌人内部,化暗为明,利用敌人的矛盾,反过来给抗日力量创造机会。

这个任务交给了汤景延。

为什么是他?因为他特殊。

他曾在国民党地方部队待过,跟一些汪伪高层有过交情。

这样的人,既懂国民党的那一套,又不是日伪的嫡系,最适合执行这种“特殊任务”。



华中局定了计划,汤景延带着通海自卫团——简称“汤团”——化身伪军,目标明确:摸清敌人的“清乡”计划,控制交通要道,保持与江南新四军的联系,运送物资,最重要的是,不被敌人同化。

执行起来比想象的难。

打入敌人内部后,伪政府对汤景延相当重视,直接给了个少将军衔,把汤团编入“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保安司令部第二教导大队”。

这听着像升官,但实际上是在走钢丝。

日伪不是傻子,一旦察觉不对,随时都能翻脸。



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看到汤团穿着伪军的制服,眼里只有仇恨和鄙视。

这种心理压力,比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更难熬。

汤团在敌军体系里待了整整163天。

这段时间,他们用尽一切办法,为抗日力量输送情报、运输物资,还控制了几处关键的江边港口。

甚至,他们还开了一家“协记公行”,表面上做生意,实际上是给根据地筹集资金,买药品、军火,掩护同志往来。



可这场博弈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1943年9月,第一期“清乡”即将结束,任务完成,华中局决定让汤团撤回。

问题是,怎么撤?不可能直接脱掉伪军制服就走,敌人不会坐视不管。

汤景延决定兵行险招——“起义”。9月29日夜里,汤团在长达百里的驻防点同时行动,突然倒戈,带着全部装备,撤回根据地。

这次行动不仅成功带走了800多名战士,还额外带回了重机枪、轻机枪和十几万发子弹。

汪伪政府彻底懵了,推荐汤景延的几个伪官员被日军训斥得不轻,差点丢命。



而汤团回到根据地后,立刻被编入联抗二团,继续参加抗战。

这场潜伏行动,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不仅展现了抗日武装的智慧和勇气,也揭示了战争中更复杂的一面——有时候,胜利并不只是看谁枪快,而是谁能在敌人的游戏里找到突破口。

有人说,汤团的经历像是一场“谍战大片”,但比电影更真实的是,他们真正在敌人的心脏里活过来,并且带着胜利归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