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9月25日,通化市火车站内人潮涌动,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远方,等待着那辆从哈尔滨驶来的火车,只因上面有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遗首。
与此同时,靖宇县的工作人员也按照要求将杨将军的遗体送往通化。
当杨靖宇的遗体和遗首到达通化火车站后,现场一片默然,群众压抑的啜泣声响遍了车站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英雄回来了!
杨将军的遗体和遗首被用石膏拼接固形,罩上一块黑色的丝绒,再披上一块鲜艳的五星红旗,完整的遗体才得以入殓棺椁,在肃穆的音乐声中,现场众人再也控制不住,痛哭出声。
壮烈殉国
1940年2月,东北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夜晚的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多度,然而抗联一路军的战士们身上穿的依然是单薄的秋衣,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破。
战士们只能用榆树条子将鞋绑在脚上,行走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树林中,身体忍不住瑟瑟发抖,很多人的手脚都被冻伤。
战士们的苦,司令杨靖宇再清楚不过,然而如今形势紧张,大批的日伪军在后面穷追不舍,他只能一边部署作战计划,一边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解决战士们的棉衣问题。
就在杨靖宇忙得焦头烂额时,队伍里出现了叛徒,一师师长程斌投靠敌军,将抗联在山中建立的七十多所密营的位置告知日军,抗联所有的粮食、枪械、药品等物资被一扫而光。
日军实施了更残忍的计划,将附近所有的百姓集中到一起,严格控制他们的出行,这直接切断了抗联的粮食来源,杨靖宇和战士们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当杨靖宇率领着抗联一路军来到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时,通化县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带领4万多人将其包围,同时调来了飞机,大炮,对抗联一军所在地区狂轰滥炸。
杨靖宇司令带领着四百多名战士拿着机枪从正面向敌人进攻,以此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其他部队撤退。
杨靖宇
然而雪地行军本就艰难,长途奔波,战士们的腿脚早已湿透,上面还结了冰,行动起来十分艰难,最难的是没有食物充饥,野草都被埋在厚重的积雪下,战士们只能艰难地嚼树皮。
杨靖宇不断地鼓励大家:
“黑夜总会过去,革命也一定会成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
2月18日这天,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名警卫员在下山找粮的过程中,遭到了日军袭击,英勇牺牲。
五天后,2月23日下午,已经五天五夜没有进食的杨靖宇刚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敌人便追了上来,将其包围,面对敌人花言巧语的劝降,他面不改色,手持双枪,对着50米开外的敌人不断开枪射击。
这一场战斗整整持续了20分钟,杨靖宇以一己之力射杀多名敌军,然而一拳终究难敌四手,他的左手腕在战斗中不幸中弹,他依然坚持用右手射击,敌人想要生擒他的希望落空。
面对英勇的杨靖宇,敌人的耐心终于耗完,所有的机枪一齐开火射向了杨靖宇所在的地方,下午4时30分,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年仅35岁的杨将军缓缓倒下。
杨靖宇壮烈殉国后,敌人不相信他们打死的竟然是一直以来和他们作对的杨靖宇,于是将其尸首带了回去,喊叛徒程斌前来辨认。
从程斌口中确认杨靖宇的身份后,敌人大喜过望,在晚上举办了庆功大会,并招来了记者前来拍照。
程斌
在岸谷隆一郎的教唆下,程斌,张奚若,白万仁三名叛徒为了向日军表忠心,在院子中,当着众人的面,用铡刀砍下了杨将军的头颅。
凶残的岸谷隆一郎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用刺刀剖开了杨靖宇的肚子,想看看他是靠什么在冰天雪地里坚持了五天五夜。
让敌人没有想到的是,由于长期饥饿,杨靖宇的胃已经变形,里面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和棉絮,就是靠着这些根本无法消化的东西。
杨将军整整撑了五天五夜,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敌人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感慨一句:
“大大的英雄!”
三次公葬魂兮归来
杨靖宇死后,他的身体被一位村民偷偷地掩埋在古见联队院里的大松树下,他的头颅则被装进了一个带着玻璃盖子的木箱子里,岸谷隆一郎将其带到了通化县城游街示众。
然而在3月3号这天,日本关东军699部司令官野副昌德突然将岸谷隆一郎叫来,声称要安葬杨靖宇,原来他连日来噩梦不断,每晚的梦里都有一个人在不断地叫喊。
迷信的野副昌德让人从附近的玉皇山找来了高僧为他占卜,高僧告诉他:
“你们伤害的人乃是天上的星宿,你们割了他的脑袋,将有血光之灾,若想保命,必须要将那个人全尸安葬。”
于是他命令岸谷隆一郎找到杨靖宇的全尸,将其安葬,这可难坏了岸谷隆一郎,因为杨靖宇的头颅在游街示众完后,已经被送到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也就是长春,而他的尸身也早就不见踪影。
岸谷隆一郎找到濛江县警务科长王世洪,给他下了死命令,让他必须找到杨将军的尸身,否则就要提头来见,王世洪带人四处搜寻,最终从古见联队院子里挖出杨将军的尸身。
然而野副昌德并不满意,因为那位高僧告诉他一定要找到全尸安葬,才能告慰亡灵。
王世洪苦思冥想后,找到县城最有名望的两个木匠,让他们用木头为杨靖宇将军雕刻了一个头颅。
岸谷隆一郎又找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将杨靖宇将军的尸身与木头颅一起放入棺材内,然后用榆木做了一块日式菱形墓碑,后又请来了县里的书法大家李咸阳撰写碑文,并找了五个身着袈裟的日本僧人为杨将军念经超度。
3月5号,在濛江县保安村西郊北岗上,岸古隆一郎按照野副昌德的要求,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安仪式。
1945年10月,濛江县政府重新为杨靖宇修建了陵墓,并再次请出李咸阳老先生为其撰写碑文,为了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濛江县决定于1946年2月14日正式将县名改为“靖宇”。
然而杨靖宇将军未能全尸安葬一直以来都是我党人员的心病,大家只知道他的头颅在当年被送到了长春,但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1948年,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李野光偶然从一个日本人那里得知了杨靖宇的头颅曾经存放在原关东军司令部的医务科,但是当时的关东军医务课已经不存在了,那么杨将军的头颅到底去了哪里?
后来李野光从地下党刘亚光那里听说,日本投降后,原本放在关东军医务科的东西都被挪到了国民党控制的长春医学院。
李野光向上级汇报了此事,中共东北局决定让刘亚光打入国民党内部,伺机前往长春医学院寻找杨靖宇的头颅。
刘亚光几番查探,最终在长春医学院的解剖学教室内发现了杨靖宇将军的遗首,被泡在盛满了福尔马林药水的玻璃缸中,刘亚光偷偷将玻璃缸转运了出去,经我党战士护送,最终送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人民政府决定在通化市江东胜利街的东山之巅,为杨靖宇将军修建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靖宇陵园,1957年,陵园正式竣工,朱德元帅亲自题词:
“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9月25日,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哈尔滨市党政军民为杨将军的遗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告别仪式,然后将其送上前往通化的列车。
杨将军的遗首到达吉林通化火车站后,和从靖宇县送来的遗体通过石膏塑形后,合葬在了青松翠柏的靖宇陵园之中。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杨靖宇虽然葬在了东北吉林,但其实他的家乡在河南,杨靖宇也不是他的本名,他原名叫马尚德,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贫穷的村子。
虽然生于贫穷之家,但是他人穷志远,从小敏而好学,最喜欢听母亲讲岳飞的故事,精忠报国的信念也早早在他的心里扎根。
1927年,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29年受组织的安排来到东北投身到抗日战争中,然而刚到东北的杨靖宇就遭到了捆绑,绑他的人是当时东北有名的“山林队”成员。
之所以叫山林队,是因为队里的成员都是一些遭受军阀和日军压迫的百姓,他们想要像梁山好汉一样聚啸山林,因此组成了“山林队”,东北有许许多多的山林队,这些队伍彼此分散,各自为战,因此战斗力并不强。
杨靖宇来到东北后,就直奔山林队而去,他想要将这些分散的山林队联合起来,组成一支强大的力量,一起抗日。
但是自称山林好汉的这些人对共产党并不了解,以为杨靖宇是被派来招安他们的,因此直接打了他一顿,并将其绑了起来。
对此,杨靖宇则高兴地说道:
“挨一顿打算什么?山林队的人都把鬼子当仇人,联合抗日还是很有希望的!”
所以他一有空,还是继续往山林队跑,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东北被日本侵占了,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总有一天会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你要相信我们,我们是红军,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抗日,打跑侵略者!”
慢慢地,大家也知道了共产党的政策,而且杨靖宇所率领的抗联一师经常打胜仗,山林队的人内心都十分敬佩他,杨靖宇抓住时机,说服大家一起共同抗敌。
1936年4月30日,杨靖宇率抗联一军,会同“山林队”800名好汉,一起在本溪县东部的大东沟设伏,准备对付汉奸邵本良。
他曾是胡匪头目,后向日本投降,成了日伪军的团长,他带着重兵对杨靖宇穷追不舍,因此杨靖宇想出了这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上午十点半,邵本良率领八百多人一路追到了甸子大东沟,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已成为瓮中之鳖的邵本良无路可退。
杨靖宇站在高处,一声令下,猛烈的炮火袭向了对方,邵本良所率领的司令部,加强营,炮兵中队,共八百余人,不到半日就剩下了20人。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场战役中,一名日本少佐被当场击毙,一名大佐靠装死侥幸逃脱,而邵本良拖着受伤的脚,带二十余人乘乱逃走。
此战震惊了东北的日伪军,日伪当局将杨靖宇看作心腹大患,派出七十万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想要将整个东北抗联困死在大森林中。
1936年7月15日,在摩天岭战役中,杨靖宇率部歼灭日军,缴获大批武器,这场“摩天岭大捷”彻底激怒了敌人,大批日伪军蜂拥而至扑向抗联一军。
杨靖宇被迫带着抗联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一边和敌人周旋,一边在密林中挖掘70个地窖,用来储存物资。
1939年,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为了消灭抗联,在濛江境内及其边界布兵25000多人,杨靖宇带着一千多人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然而随着日军掐断了抗联的粮食来源,叛徒程斌又将藏物资的地点出卖,杨靖宇和战士们没有食物可以充饥,因此这一战伤亡巨大,队伍减员至四百多人。
杨靖宇带着战士们靠着冰雪、树皮和棉絮充饥,坚持着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国家和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血,革命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