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行军,一士兵突然上报,说一头驴子的耳朵被割下来了。
众将领都没当回事,只有大将军面色沉重,当即下令安营扎寨,伐柳筑墙。
众人为之不解,一只驴耳罢了,为何大将军如此紧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故事中的大将军叫作司马楚之。
看到“司马”这个姓氏,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他正是东西两晋司马家的后人。
不过他并不是司马懿的直系后人,而是属于司马馗那一脉,司马馗是司马懿的四弟。
他出生的时候,中原早已落入敌手,司马家族多迁往南方,在建康(南京)建立东晋。
即便如此,东晋也并未持续多久,频繁出现内乱。
最后,东晋权臣刘裕起兵造反,下令诛杀司马宗室。
当时,司马楚之的父亲刚刚离世,他正打算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建康入殓。
结果刚走到半路,他就听闻了建康之乱。
于是,他将父亲潦草下葬,仓皇北逃,来到了北魏。
司马家族最初建立的西晋就在北方,可惜被一众胡人赶往南方,这才建立的东晋。
而北方最终被鲜卑族统一,建立了北魏。
按理说,司马家族应该与北魏水火不容,但刘裕的造反逼得司马楚之不得不投身“敌国”。
刚来北魏时,司马楚之并未选择依附北魏拓跋氏,而是在民间暗中积蓄力量。
他希望有机会打回建康,夺回东晋故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他身边的忠义之士一度达到上万人。
很明显,无论是北魏的拓跋氏,还是建立刘宋的刘裕,两方都不会容许司马家族暗中私屯兵马的。
在北魏和刘裕的两方夹击下,司马楚之只好举手投降。
相对于刘宋的世仇,司马楚之自然选择投诚于北魏的拓跋氏。
来到北魏后,司马楚之因为能力出众,得到北魏明元帝的重用,先后担任过征南将军和荆州刺史。
后来,明元帝驾崩,拓跋焘登基称帝,后世称为太武帝。
太武帝非常信任司马楚之,封其为琅邪王,让其驻守在汝州和颍川两地,抵御南方刘宋的入侵。
司马楚之也不负众望,多次帮拓跋焘击败强敌,成为太武帝的心腹。
这一年,拓跋焘打算征讨西凉柔然,结果走到半路,北魏的大军粮草遭到敌军劫掠,最终无功而返。
第二年,太武帝决定让司马楚之随行,专门押送粮草辎重。
面对强敌柔然,司马楚之能否顺利完成这项重任?
北方柔然是继匈奴和鲜卑之后的第三大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常年在西凉一带劫掠北魏百姓。
在太武帝拓跋焘第一次出征西凉的时候,北魏的粮草就遭到了柔然游牧士兵的劫掠。
那一次,除了粮草被洗劫一空,北魏的武器辎重也被柔然士兵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从古至今,大军出征都是粮草先行,然后士兵才能安心作战。
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不出半月,士兵必然会不战自溃。
尤其是冬季,如果没有御寒衣物和充足的粮草,都用不了半个月,不出三天,士兵自己就乱了。
不凑巧的是,北魏的两次出兵都在秋收之后,等走到西凉时正值深冬。
这也怪不得北魏皇帝,因为南北朝时期气候多变,土地贫瘠,耽误了农耕,饿死了百姓,就是国家内乱了。
为此,拓跋焘只能等到每次秋收之后出兵。
第二次出兵的时候,依旧是深秋。
出发前,拓跋焘对司马楚之多加叮嘱,让他一定要将粮草顺利送往战场,千万不要出错。
司马楚之也知道粮草的重要性,因为每年收上来的粮食就这么多,一旦弄丢,又得等到明年了。
这一路上,他极其小心谨慎,甚至不惜放慢行军速度。
每天凌晨出发前,他都会提前派出探子,等探查清前面情况后,才会缓缓上路,
在进入西凉境内后,一日傍晚,突然有士兵上报,说军中的驴子少了一个耳朵。
面对这个消息,军中将领大都不以为意,因为有时候驴子也会受到军中战马的欺负,被咬掉一个耳朵并不为奇。
唯独司马楚之神色严肃,他立马让人把那头驴子牵来。
在看到驴子脑袋上整齐的伤口后,他笃定这并非被战马咬掉的,而是被人用利器割了下来。
这时候,依旧有将领调侃,说这肯定是某个士兵嘴馋,偷偷将驴子耳朵割下来吃了。
此言一出,立马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毕竟驴子少了一只耳朵又不会死,更不会影响运粮。
面对众人的戏谑,唯独司马楚之面色沉重,他当即下令,让士兵就地安营扎寨。
同时,他还让士兵连夜砍伐大量柳条,用来编织城墙。
一只驴耳,为何会让司马楚之这么紧张,而且柳条编织的城墙怎能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
面对司马楚之的军令,将领和士兵们难免多有怨言,但碍于对方的大将军身份,只好闷头砍树。
经过半夜的砍伐和编织,他们就地搭建了一座庞大的柳条城。
看着这座柳条城,众人纷纷抓耳挠腮,如果真有敌军打过来,一把火就能烧光,他们这几千人也得葬身火海。
没想到,后半夜突然刮起冰冷刺骨的西北风。
随后,司马楚之下令,让士兵们挑来河水,往用柳条编织成的城墙上泼水。
没一会儿,河水便和柳条冻成一块,形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冰城。
经过一夜的忙碌,在司马楚之的指挥下,一座由柳条和河水铸造的冰城横空出现在西凉大地上。
在众人感叹这座冰城壮观的时候,天边涌起阵阵尘烟,数万名柔然铁骑向着他们冲过来。
众人见状,急忙撤回刚铸造好的冰城,然后坚守不出,誓死守卫粮草和辎重。
靠着这座坚固的冰城,以及数不尽的粮草,北魏士兵一点都不慌。
反倒是柔然铁骑被这凛冽的寒风冻得不轻,在对峙了数日后,他们便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时候,众人便询问司马楚之,他是怎么靠一只驴耳判断敌军即将来袭?
见敌军散去,司马楚之便向众人一一解释开来。
因为古代马匹少,所以多用来冲锋陷阵,运粮的重任就落到了牛和驴身上。
比起老黄牛运粮,其实大家更喜欢驴子。
因为驴子性格温顺,吃的少,耐力强,可以减少中途消耗,将更多的粮草运往战场。
所以在古代战场上,一旦见到大批驴子出现,肯定知道运粮队到了。
柔然的探子为了证明自己发现了魏国的运粮队,大多会割掉驴子耳朵,用来向己方将领领赏。
通过这么一番分析,司马楚之自然清楚敌军快来了,临时想到了用柳条泼水筑城的妙计。
因为成功守住了粮草,司马楚之也得到太武帝的褒奖,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