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那年,满朝上下都以为他活不长。可偏偏他活下来了,还活得安稳,活得体面。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只是悄悄在门口挂了一块牌子,写了三个字,就让司马昭彻底放下了杀他的念头。
群臣不解,问司马昭缘由,他只淡淡一句:“倒着读。”
短短三个字,暗藏玄机,深藏智慧。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从这块牌子开始,恐怕很多人要重新认识这个“昏庸”的皇帝了。
刘禅败而降,司马昭犹疑不决
公元263年冬,魏国三路大军入侵蜀地,钟会东进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
蜀国防线被撕裂,诸葛瞻战死,成都震动。
刘禅眼见局势无可挽回,采纳谯周之计,举国投降。其时的成都,不再有金戈铁马,只有白布素衣,百官落泪。刘禅自知不能保住江山,但他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投降之日,刘禅让人抬出一副棺材,亲自披麻戴孝,绑好四肢,跪迎魏将邓艾,以示顺服。
邓艾大为震惊,解其绳索,焚其棺木,安抚百姓,厚礼相待。
司马昭闻讯,内心五味杂陈。
刘禅是蜀汉皇帝,一国之君,若真心归顺,倒也无妨;但若心怀异志,恐成后患。
自古天子不能两立,亡国之君若不剪除,易招后世非议。
邓艾主张保其性命,钟会则屡言当杀。司马昭沉吟再三,不表态。
刘禅被送至洛阳,封为安乐公,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司马昭安排心腹监视其行踪,日夜打探是否“思蜀”。他不信一个皇帝会真的甘心做阶下囚。
而刘禅,看似无忧无虑,却也心知肚明。
白日里,他听曲赏花,夜里却难眠,内心有如百结。
蜀国灭亡,他是主因,亦是牺牲品。他若活得太安逸,惹人疑;若显得太悲伤,又易惹杀机。该如何自处?
一天,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
席间故意奏起蜀中旧曲,歌女舞衣如故人,蜀中旧臣如郤正、诸葛尚等人无不泪流满面,掩面而泣。刘禅却面色如常,端酒微笑,摇头称妙。
司马昭挑眉问:“安乐公,不思蜀乎?”
刘禅答得毫不犹豫:“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一出,朝野哗然。
有人说他无耻,有人说他无情,但司马昭却笑了。他不怕刘禅没骨气,就怕他有野心。
“中山寨”三个字,道尽心思
虽说刘禅这番“此间乐,不思蜀”的话博得了司马昭的一笑,但终究只是场面上的周全。
司马昭生性多疑,怎会轻信一个昔日皇帝的几句玩笑?于是他继续安排人暗中监视刘禅,不放松片刻。
刘禅也察觉到了。他居所周围多了不熟面孔,做事总有人在远处盯梢。
起初,刘禅还有些紧张,担心司马昭找个由头对自己下手,但时间一久,反倒淡然。
刘禅心思通透,他知道,不做点表示,自己永远是“疑人”。
于是有一天,他在自己院前挂出一块木牌,亲手写上三个字:中山寨。
侍从见了,不解其意,低声问:“公爷,这是何意?”
刘禅答道:“没什么,就图个念头。”
司马昭的探子自然也看到了这个牌子,便急忙汇报。
司马昭正在书房与钟繇品茶,闻言一愣:“中山寨?有意思。”
左右大臣也一头雾水,纷纷推测:“莫非他还想着复国?这‘寨’字,看着不安分。”
司马昭没有立刻回应,片刻后,他端起茶盏,说了一句:“倒过来看。”
众人怔住,心里琢磨着把“中山寨”倒过来读。
“寨山中”,也就是“住在山中”。
一位年长的侍郎顿悟:“住山中,意为避世隐居?”
司马昭笑着点头:“正是。刘禅的意思我懂,他是说自己已经归隐,再无复国之心。这话,不说出来,却让人懂得。”
此话一出,左右皆伏首称妙。大将军钟会却皱眉不语,他曾亲历西川攻蜀,自忖刘禅不是省油的灯,但此时也无话可说。
于是司马昭下令:撤除监视,安乐公无妨。
从那以后,刘禅在洛阳真正得以“安乐”。
大智若愚,笑对一生荣辱
刘禅的这招“中山寨”,可谓妙极。他没有直接表忠,也未求自保,而是以三字表态,既稳住性命,又安抚了权臣之心。
人们常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看看他的一生:从赵云救出襁褓之中,到坐稳帝位四十年,又在亡国之后活得安逸泰然,晚年更能以一笔妙字打动司马昭,这样的人,当真是无能?
刘禅不是不懂治国,而是知道大势所趋;也不是贪图富贵,而是知进退之道。
史书虽薄他,但留下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却也道尽一切。
后世有人评价刘禅懦弱,有人笑他昏庸,但仔细想来,若换作别人,早已命丧黄泉。
刘禅能在三国归晋的大浪之中保得性命、护住子嗣,还得享高寿,这不是运气,而是智慧。
就像那块“中山寨”的牌子——简单三字,藏尽心机。司马昭读懂了,才敢放手。群臣读不懂,才会争议不断。
更难得的是,刘禅从未为自己辩白。
刘禅不是阿斗,而是一个把“识时务者为俊杰”做到了极致的帝王。
这一切,皆藏在那块“中山寨”的木牌中,写给司马昭看,也写给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