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讲的是南朝宋国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时大败而归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北伐失败几乎是常态。除了朱明王朝外,大一统几乎都是由北向南展开的。原因有很多,北方多山脉,南方多平地。北方生存条件过于苛刻,所以人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力相对更强,南方水草丰茂,物阜民丰,人多不善习武。
统一是所有枭雄的梦想,但是统一工作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那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毕竟打仗是烧钱的工作。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就能明白,俄罗斯在发展了20年经济以后,果断推进领土扩张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沙俄、苏联版图的统一工作。只不过刚开了头就碰到了个硬茬。
按照原计划,俄国先统一俄乌白东斯拉夫三国,再统一前苏联所有加盟国。不过就算发展了20年经济,俄国的经济实力依旧无法支撑他们搞这么大的事业。再闷头发展10年,胜负未可知也。看来还是大帝年迈,等不及了。
从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
刘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其实并不高,主要是因为那时处于南北朝时代,刘宋只得了半壁江山。而且以宋为国号的王朝,肯定是赵宋王朝更出名。唐宋元明清里的宋,是赵宋王朝,而不是刘宋。
不过刘宋王朝也有统一的志向,创业之君刘裕,曾经北伐后秦,大败北魏,先后夺取洛阳、长安这两个古都。四分之三的天下,尽归刘裕之手。
奈何关键时刻刘裕后院失火,他的“诸葛孔明”刘穆之在建康病逝,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结果留守长安的将领们内讧,最终导致刘宋王朝失去了北方江山。这也成了刘裕毕生之大憾事。
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即位以后,一直想要完成父亲的遗志,在元嘉七年,刘义隆尝试过北伐,结果大败。此后刘义隆开始专心搞经济,长达20年时间没有北伐。
中国南方当时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璀璨,物阜民丰,史称元嘉之治。这20年堪称南北朝最为安定的20年。
如果刘义隆就这么安安稳稳把江山治理好,不去搞北伐,那他在历史上或许会留下比肩文景的美名。
但是刘义隆心里憋着一股气,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这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刘义隆辛苦经营20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具备北伐统一中国的实力。
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觉得时机来了,再次举全国之兵北伐。奈何对手是北魏最牛的君主太武帝拓跋焘,双雄碰面,最终刘义隆惨败而归,仓皇北顾,不禁老泪纵横。要不是北魏的北方骑兵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可就不是饮马长江这么简单了。
贞观之治,北伐突厥
在隋朝名臣长孙晟的挑拨之下,突厥陷入内乱多年,北方暂时没了动静。不过玄武门之变,不仅在唐朝内部很出名,甚至都传到了突厥那儿。
突厥人得知唐朝内部出现了这么大的矛盾,其江山肯定稳定不了,所以果断出兵20万,南下进军长安。
那时候李世民才刚刚当上皇帝1个月时间,手里能调动的长安守军只有1万左右,根本来不及调兵对付突厥人。再加上当时唐朝的确实力不够,经济基础较差,就算退出长安,和突厥打持久战,也未必能取胜。
为此,李世民只能向突厥人低头,与之签订《渭水之盟》。李世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他究竟给了突厥人多少好处,才让突厥人退兵,这在历史上基本是没啥记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好处不到位,这事儿绝对办不成。
据记载,李渊时期,李唐为了夺取天下,向突厥借兵,就已经向东突厥俯首称臣了,这会突厥人大举南下,或许就是为了做实这件事。
不得不说,李世民挺有趣,好事儿全都贴在自己脸上,污点全都给了自己老爹。李渊作为开国之君,估计内心有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
事后,李世民开始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经济,打造了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兜里有钱了,李世民雪耻的机会也就来。李世民派遣李靖为三军总司令,出兵灭了东突厥,其子李治时期,又派遣苏定方为大元帅,北伐西突厥,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工作。
若是没有贞观之治下的经济基础,李唐王朝想要灭了突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忍下了渭水之耻,才有后来一飞冲天的机会。
太平兴国年间多次北伐
赵宋王朝虽然顶着大一统的头衔,但事实上并没有统一中国。赵匡胤在位期间,征服了南方大片疆土,但对燕云十六州一直无能为力。
燕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的时候,被后晋的开国之君石敬瑭,卖给了契丹人,成了大辽的领土。可这片地区,山脉纵横,可谓是中原腹地的屏障。这里落在契丹之手,让宋朝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
但是宋太祖的核心工作,就是征服南方,他没把握用武力夺回这块地。以至于宋太祖老爷子想出了攒钱赎地的办法。也就是努力挣钱存钱,再用一大笔钱向契丹人赎回燕云十六州。
不过老赵的人生很悲催啊,人没了,攒了那么多钱没花了。他的小老弟赵光义接过赵宋王朝的权柄后,老赵的俩儿子稀里糊涂先后都挂了。
赵光义虽然风评不佳,但好歹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而且他也想要完成老哥没能完成的事业。他的思路和哥哥不同,他考虑的是,攒钱没问题,但不是用来赎地,而是用来打仗,夺回失地。
这气概就完全不同了,似乎赵二比老赵更有气魄。老哥攒了一大笔钱,不能不用啊,要不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赵光义即位没多久,便开始北伐,还真让他灭了北汉,收复了太原。
志得意满的赵光义,打算趁着士气高涨的机会,击败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在太平兴国四年的高梁河之战中惨败。由于逃跑的时候,赵光义亲自驾车,车技贼六,因此留下了高梁河车神的“美名”。
太平兴国这个年号似乎不利于赵光义北伐,于是他又将年号改成了雍熙。雍熙三年,赵光义发现辽景宗没了,12岁的小皇帝即位,30岁的萧太后掌权。孤儿寡母,岂不是很好欺负?于是赵光义宣布再次北伐,结果还是被契丹人一顿揍。从此赵二就蔫了,绝口不提北伐事。
赵宋最有激情的两位创业君主,都没能北伐统一天下,所以后世之君更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了。这两位君主的北伐梦,也是建立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之上。此后宋朝不断打击武将,导致宋朝失去了北伐的根基。
经济发展好了,自然要谋求统一
发展经济,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那我愿奉之为大圣人。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其实是很难进入统治者的眼睛里的。
统治者很忙,他们真心没办法面面俱到地去了解老百姓们的生存状况,至于微服私访的事情,基本只流传在戏本当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统治者无法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大臣们上报的一些数据。比如某某省水灾,赈济灾民需要多少马内,某某地区蝗灾,是否酌情减免税收等。
至于很多人抱怨的某些现象和规则,明显不合理,统治者们大多数是看不到的。他们的精力也有限,只能看到上报的数据。拿数据来说话,似乎是最合理的。
古代任何一个有志向的统治者,如果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那绝对是有后手的。因为经济发展始终不是第一目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所想的第一件事绝对是统一工作。因为促成大一统,可以让自己青史留名,也能为子孙后代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
欧美人不太重视历史标签,但是东亚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是非常重视历史标签的。古代君主们的庙号,诸如文帝、武帝等,大臣们的谥号,诸如文正、文忠等,就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