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功高震主”往往是君臣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功臣的态度不一,比如秦始皇对待王翦时,直接承诺绝对不会杀他,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杀功臣,为其加官进爵。
这些都是比较温和的皇帝,而明太祖朱元璋对待与自己同生死的兄弟时,却选择除之而后快。
在这其中,能够活下来的少之又少,那么最幸运的功臣是谁呢?
起义兄弟,把酒言欢
若是说起最幸运的功臣,那必然有徐达的一份。
作为朱元璋的老乡及兄弟,从朱元璋回乡招兵开始,他就注定走上一条崛起之路。
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一路攻破滁州、和州等地,屡立战功。随着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起义队伍也逐渐扩大,成为南部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徐达则是朱元璋“钦定”的大将军,与常遇春一起擒敌将,杀敌兵,堪称朱元璋的“左右护卫”。
不久之后,朱元璋率领队伍来到应天,才迎来真正的困难。因此此时他们面对的不只有元朝的军队,还有妄想占据一方的陈友谅、徐寿辉等人。
其中陈友谅的势力较为强劲,朱元璋决定先从他下手,从而在鄱阳湖展开对决。
因为陈友谅在当地积蓄力量已久,所以兵强马壮,军队人数多出好几倍。而朱元璋见状却丝毫不惧,与其展开厮杀。
若是硬碰硬,可能还没等到杀敌的时候,小船对上大船尽毁。所以他们采取迂回的措施,开始干扰敌人,以此来拖延进攻时间。
没想到这样的慢攻十分有效,在短时间内俘虏敌军士兵数名。陈友谅被彻底激怒,下令全数进攻,与朱元璋的军队展开激战。
久而久之,朱元璋因为势弱处于下风,箭矢屡次从他身边划过,险些伤到他。而徐达一直守在朱元璋的身边,为其冲锋陷阵,身体多处受伤。
当陈友谅决定采取火攻的时候,徐达立马将朱元璋带了出来,随后率兵再次拼杀,最后击杀敌人数千。陈友谅见势不妙,灰溜溜地离开了。
获得这么大的胜利,朱元璋高兴不已,回到应天之后,他与徐达等人把酒言欢,共商大计。
这个时候,他们的眼神中仅仅充斥着对胜利的渴望,根本没有其他东西。
随后,徐达等人开始征讨张士诚的军队,最后成功将其活捉,又消除了一大势力。
见应天已稳,朱元璋决定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而徐达则是朱元璋第一个封的大将军,可见对其信任之高。
至于其他跟随朱元璋的功臣,皆被加官进爵,也被赐予了免死金牌。免死金牌相当于多了一条命,众人高兴不已。
而时常跟在朱元璋身边的徐达却有着深深的担忧,因此从此刻开始,坐在龙位上的人不再是他们的兄弟,而是君王。
看着龙椅上高兴不已的朱元璋,徐达的内心产生迷茫,在他们跪下的那一刻起,他们是否还能一起把酒言欢呢?
功高震主,何以脱身?
当这丝念头出现在脑海时,徐达赶紧甩了甩头。不管怎么样,他只要听从朱元璋的命令就好了,朱元璋指哪儿,他就打哪儿。
随后,徐达便带领大军前去追击逃跑的元军,最后成功将元军消灭,稳定了明朝在边境的统治。
徐达率领军队班师回朝,又得到了一番嘉奖,赏赐更是无数。
高兴之余,朱元璋决定赏赐徐达一座宅院,其位置就坐落在皇宫附近。徐达没有拒绝,接受了下来。
隔天,徐达与其长子徐辉祖来到了宅院旁,看着富丽堂皇的王府,徐达与徐辉祖却有着不一样的神情。徐辉祖是激动,而徐达是忧思。
当徐辉祖询问他们什么时候搬进去时,徐达拍了拍长子的肩膀,严肃地对他说道:“我们千万不能搬进这里!”
徐辉祖惊讶不已,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见长子疑惑,徐达便表示这是皇上以前住过的王府,他们绝对不能住进去。
若是他们住进去,被别人参一本,说他想要“越殂代疱”怎么办?
这份荣誉的背后其实还是一种警告,警告他绝对不能有谋逆之心。
从这之后,徐达不管是上朝,还是与朱元璋对话,心中都会警惕不已。
但不管怎么做,朱元璋对他们这些功臣的猜忌越来越深,尤其是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投入更多之后,他似乎在为下一任皇帝清除障碍。
因为念及兄弟之情,朱元璋决定再试探一番,决定举办一场宴会。在这场宴会上,徐达难得地喝醉了。
等徐达睁开眼,却发现自己并未回到家中,而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这时,一个下人走了过来,徐达连忙询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便说这是皇上之前住的地方,也就是那座赏赐给徐达的宅邸。
徐达心中顿时慌张不已,只不过面上不显。他匆匆走出门外,转过身来,直接跪下叩了三个头,正对着皇宫的方向。
随后徐达站起身,匆忙离开了。
当朱元璋得知徐达的举动后,心中欣慰不已,对徐达的猜忌也逐渐放下了。
接连几次试探,徐达都聪明躲过,才得以保身。而其他的大臣却终究没有徐达的心细,对不该拥有的权力有了觊觎之心。
善终之人,寥寥数几
其中典型的代表便是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接班人”,他在朝中权力很大。不管是官员的任职,还是薪俸的发放,都要经过他的手。
胡惟庸的行动并未引起朱元璋的疑心,反而因为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对其颇为重用。而胡惟庸与徐达之间时常不对付。
因此,胡惟庸多次施损招想要置徐达于死地,但都被徐达躲过。徐达也没有将胡惟庸的行为上报给朱元璋,一来他没有证据,二来胡惟庸得宠。
为了家人的安宁,徐达只能暂避锋芒,而这也助长了胡惟庸的野心。
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那把龙椅自己坐坐也可以。随后他便开始暗中谋划造反计划,还将已经退休的李善长拉进队伍中。
结果,计划还没有开始便暴露了,毕竟锦衣卫可不是摆设。
看到这一系列的证据后,朱元璋立马下令将涉案的官员全部抓了起来,并且下令斩杀,不允许他人求情。此事涉及的人数高达三万多人,朝廷上下风声鹤唳。
太子朱标见父亲如此暴虐,多次前来劝说,结果能够救下的也只有于谦一个人罢了。
徐达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摇了摇头,心中不止一遍在想,如今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年跟他们把酒言欢的兄弟了。
见皇帝对朝中进行了大清洗,徐达所幸选择回到北京,远离朝政中心,只一味地镇守北京以及牵制权力甚大的朱棣。
有的时候就连朱元璋征召,徐达也借病推辞,只想过自己的养老生活。
也正是徐达的这份睿智,让其能够安享晚年,在朱元璋那里留下一个美名。
等到朱元璋晚年,能够陪在他身边的兄弟少之又少。而朱元璋第一次感到了孤寂,这也是他几乎杀尽功臣的代价。
结语
从古至今,君臣之间的来往是一门学问,怎样才能从中获取处世之道,就看这个人心中对权力的欲望有多大了,徐达与胡惟庸不就是鲜明的例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