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关索、王平、马岱这四个人中,关索是关羽的儿子,但他是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根本没这人。

在他们的消失顺序中,严颜是第一个退场的。

严颜这个人,在正史中的记载少得可怜,而且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在刘璋时代担任巴郡太守。

刘备攻打益州时,命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率军入蜀增援,张飞这一路大军抵达江州时,严颜据城死守,不肯投降。

后来张飞攻破江州,生擒严颜,但严颜依然拒不投降,并义正词辞地说道: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要杀便杀,我绝不皱一下眉头。

张飞被严颜的这种忠义之气感动了,于是将其释放,并引为宾客。

但从此以后,无论是史书还是《三国演义》,严颜都再也没有出场过,仿佛从此消失一般。



由于正史中,严颜的生卒年不详,因此无法考据他投降张飞时的年龄。

但在演义中,严颜投降张飞时,已经是个老头了,后面再也没出场过,大概率是投降张飞后不久便病死了,毕竟年龄摆在那,他没有黄忠那么能熬,或者说,他的年龄比黄忠还大。

所以,严颜的退场,就是太老,投降张飞以后便很快病死了。

剩下的三个人中,关索是纯虚构人物。

关索的故事有几个版本,这里以《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为准。

在《三国演义》中,关索唯一的一次出场是诸葛亮南征蛮王孟获期间,就在大军准备出征时,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前来求见。

原来,当初关羽被东吴偷袭,关索在战场上受了重伤,逃到了鲍家庄养病,由于受伤太严重,长期无法远行,只能在鲍家庄休养。

等身上的伤养好了以后,经过一番打探,关索才得知了夷陵之战,也知道了杀关羽的东吴将领已经被诛杀,杀父之仇已经有人给报了。

于是,关索直接动身前往成都面见皇帝刘禅,结果走到半路正好遇到诸葛亮南征的队伍,所以直接就来投效到诸葛亮大营中效力。

诸葛亮听完关索的经历后,十分惊讶,随后一面派人向朝廷报告关索回归的消息,一面任命关索为前部先锋,随诸葛亮一起南征。



在整个南征的过程中,诸葛亮基本上把关索和王平、张翼等人放在同一个级别并用的。

不过,关索在南征的各大战役中,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和战绩,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来看,充其量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说明能力很一般,远远比不上关兴、张苞那样出类拔萃。

然而,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关索就再也没有出场了。

我推测关索可能从南中回来后不久便病死了,加上他能力一般,没什么出彩的表现,所以他的病逝,无关紧要,小说中都懒得再提一笔了。

如果按照正史记载的话,关羽一共就俩儿子,就是关平和关兴,这俩人中,关平在荆州陷落时,与关羽一起败走麦城,随后被东吴所杀,关兴则是英年早逝。

至于关平和关兴的后代,在蜀汉灭亡时,被庞德的儿子庞会给灭了门,从此关羽算是绝后了。

再来看马岱这个人,他在正史和演义中消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在正史中,关于马岱的记载是非常少的,他出场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35年,也就是诸葛亮病逝的第二年,马岱率军北伐,但被曹魏将领牛金击退,从此以后,马岱就再也没有出场过了。

而在《三国演义》中,马岱的戏份明显多了好几倍,尤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期间,马岱基本上每一次都出场。

但他退场的时间比正史中要早一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之时,算准了魏延要谋反,于是密授姜维、杨仪、马岱密计,让他们按计行事,到时候斩杀魏延。

果然,诸葛亮前脚刚咽气,魏延后脚就要谋反,杨仪遵从诸葛亮遗计,在两军对阵之时,杨仪表示,只要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他就放弃抵抗,献出汉中城池给魏延。

魏延自以为诸葛亮死后没人是自己的对手,根本没把杨仪放在眼里,当场大喊三声“谁敢杀我?”

谁知,就在魏延喊出第三声时,话音刚落,一旁的马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魏延的脖子就是一刀,刹那间,只见魏延的人头从肩膀上飞出两米开外。

魏延死后,杨仪、姜维、马岱等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到成都。

论功行赏之时,由于马岱诛杀魏延,立下大功,蜀汉朝廷方面于是将魏延的爵位授予了马岱。

但从此以后,马岱就再也没有出场过了。



为什么再也没出场了?

事实上,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死亡,对于惜字如金的史书来说,一般不大可能会为此增加笔墨去描述一番。

在小说中也是同样的,马岱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普通将领,既不是主角,也没什么影响力,他的死亡无关紧要,连记载都不会有。

马岱在正史中也是在诸葛亮死后第二年率军北伐,被击退回来以后,就再也没出场了,仿佛这个人从此消失。

《三国演义》是根据正史改编的,正史都没有交代马岱的去向,加上马岱又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演义中也没必要再从这个人身上增加戏份了,就还是让他消失吧。

但是,马岱率军北伐这事儿挺不可思议的。

那时候诸葛亮才病逝一年,蜀汉内部正处于权力交接之后的整合阶段,按理说不宜伐魏的,那么马岱发动的这场伐魏战役,很有可能只是一次小规模袭击而已。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马岱并没有待在成都,而是在蜀汉北部的边境驻守。

至于他是怎么消失的,以及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不重要,因为本来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最后是王平,这个人在正史中是明确记载了去世时间的,而且他在蜀汉中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正史中,王平是蜀汉军中资历较老,完整参与了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将领。

原本,王平是巴西郡人,后来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带着当地巴夷、賨民部众归附曹操,随后,王平跟着朴胡、杜濩等人被迁到洛阳,然后受到曹操的任用,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四年后,汉中之战爆发,黄忠一战斩杀夏侯渊,曹操于是亲率大军前来与刘备争夺汉中,但曹操最终还是败给了刘备,王平也由此投降了刘备。

后来夷陵之战爆发时,王平并未参与。

刘备死后,正史中,诸葛亮五次北伐,王平均完整参与,而且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马谡失街亭时,蜀军溃败,面对张郃的大军,在其他营的士卒四处溃散时,唯独王平聚集所部千余人,擂鼓固守。

张郃见王平所部士卒杀气腾腾,丝毫没有惧怕之意,担心有埋伏,所以不敢轻易进攻,王平由此收拢其他溃散的士卒,安全撤退。

231年,诸葛亮攻祁山,司马懿率军进攻诸葛亮,其中,张郃奉司马懿之命进攻王平所部,结果王平据险而守,张郃愣是打不动。

234年,诸葛亮病逝后,魏延与杨仪争夺蜀军控制权,最后陈兵列阵,眼看着就要打起来,是王平出面,对着魏延手下的士兵就是一通呵斥,直接让魏延的部众原地解散。

此后,王平奉命统领汉中,封安汉侯,镇北大将军。

237年,曹魏十余万大军进犯汉中,王平以不足三万的兵力击退曹魏的进攻。

这些事迹说明,王平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虽然比不上姜维、魏延,但也称得上是一员大将了,在《三国演义》中,王平的戏份被压缩了一部分,并且对他的能力有所弱化。

关于王平的退场,史书明确记载,王平病逝于248年。

以上,就是严颜,关索,王平,马岱四人的退场始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