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的两个阶段,其分界线在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但主要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或时间节点:
1、传统分界(以《史记》为代表)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将周元王元年(前476年)作为战国的开端,同时将前475年视为春秋的结束。这一划分主要基于历史纪年的断代传统。
这一划分更多是历史编纂学的选择,标志着周王室彻底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2、标志性事件分界(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这一事件标志着传统宗法制度的彻底崩溃和战国群雄争霸的全面开启,司马光以此作为战国的起点。
历史意义:新兴势力通过武力取代旧贵族,开启了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战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这一事件开篇,强调礼崩乐坏的时代转折。
另一种观点:公元前453年:
部分学者认为韩、赵、魏灭智氏后实际掌控晋国的时间(前453年)更具转折意义,但未获周王室正式承认。
划分依据的核心差异
春秋时期:以周王室名义维持表面秩序,诸侯争霸(如齐桓公、晋文公),战争规模较小,仍存贵族礼法,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彻底丧失,大国兼并战争激烈(如秦、楚、齐争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变法运动兴起(如商鞅变法),社会结构剧变,战争目标转为领土兼并,形成“七雄”格局。
总结
时间分界:主流采用前476/前475年作为分界点。
事件分界: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作为政治象征,更符合社会变革的实质。
两段分界线反映了历史学家对“制度崩溃”与“时代特征”的不同侧重,但战国时代的全面展开通常以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