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几次北伐的这段时间里,魏国的温县,某天,忽然上任了一个新县令。



而且,这个新县令,据说还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坊间有传言,说他母亲去世比较早。然后他爹续弦,让他多了一个继母。然后,在这位县令小的时候,这个县令的继母,对他特别不好,总是让他干家里最累的活。但这位县令,却始终无怨无悔,对自己的继母特别孝顺。

甚至有一次,隆冬大雪时节,他这个继母想吃鱼。但是当时他家比较穷,根本买不起鱼。而外面是大雪天气,河面早就冻住了,想钓鱼也钓不了。



但即便如此,这位孝顺的县令,还是想出了办法。接下来,他做了一件极具行为艺术的事情。

他跑到河面上,解开自己的衣服,用自己的体温,硬生生捂化了河面。然后,有两条鱼就从洞里跳了出来,被他带回家奉养给了继母。

这个故事,叫做卧冰求鲤。



这个县令,名叫王祥。

对于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大家编出来的。毕竟,一个人的体温,怎么可能在大雪天气下,把河面给捂开呢?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相,根本就不重要。王祥当时到底是怎么弄到的鱼,甚至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弄了一条鱼,同样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王祥上任之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然后,人人都觉得他很孝顺。

而按照三国时期的制度,孝顺的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当然,具体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其实也没必要讨论。因为对于历史而言,真正重要的,从来都不是那条鱼,而是王祥这个人。

因为在正史上,确实没记载王祥的详细上任时间。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其他的事情,来大致推断这个时间点,应该就是在诸葛亮北伐的这几年当中。

而他上任的这个温县,是司马懿的老家。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最初可能无人在意。但若干年之后,大家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却发现后来的很多事情,都是从这件小事开始的。

而这个名叫王祥的县令,他到温县去做县令,恰好正是如此。

说起来,这个王祥,也算是名门之后。王祥的祖上,最初据说可以直接追溯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当年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帮秦始皇扫平天下,六国有五个国家,都是他们爷俩灭的。



而到了秦末的时候,王翦的孙子王离,在巨鹿之战当中,直接被项羽正面灭掉了。因为这一战,王家暂时衰落了下去。

不过,在这之后,王家其他的后人当中,有一些人,就去了琅琊郡,从此开始在当地开枝散叶。

后来,这一脉的王家人,就被大家称作是‘琅琊王氏’。



再往后,到了西汉中期的时候,这家人里面,终于出了一个厉害人物。这个人,名叫王吉。因为他直言敢谏,深得汉宣帝的信任。所以在汉宣帝时代,王吉就得到了重用。历史上的王吉,他对汉宣帝的概念,大概就相当于后来魏征对李世民的概念。

另外,就是这个王吉,首先提出了‘晚婚晚育’的概念。

很多现代人都以为,古人都是很早就结婚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很多时代,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接近土地承载上限的时候,国家其实是提倡晚婚晚育,以此来限制人口数量。



可能也正是因为王吉的这个提议,导致西汉后期的很多人,结婚都比较晚。就比如刘秀,后来是快三十岁的时候才结婚。同时代其他很多人,也都是二十多岁之后才结婚的。

而从王吉开始,接下来,一直到东汉,王家一直都有人做官,而且官职还不低。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王家传到了王仁的手里。这个王仁,后来一度官至青州刺史,他就是王祥的爷爷。

所以,现在我们回头去想想卧冰求鲤的故事,是不是就能想明白一些事情了?

王祥去卧冰求鲤,天下皆知。但如果是一般人去卧冰求鲤,估计就得被邻居笑死,觉得这孩子脑子不太好使?就算真需要凿开河面,他为啥不用冰凿呢?



但是再往后,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王家却突然衰落了。

而当时王家突然衰落,这事其实还和孙权他们家有关。

大概在董卓入京的时候,王祥的大伯王睿,当时正好担任荆州刺史。而当时在荆州境内,有一个郡叫长沙郡。这个郡的太守,名叫孙坚。



然后,为了响应诸侯联合讨董,孙坚就带兵一路北上。结果在北上途中,孙坚和王祥的这个大伯王睿,产生了矛盾。最终,孙坚直接进攻,逼得王睿吞金自尽了。

王睿的死,对于王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一个大家族,往往会把绝大多数的政治资源,都集中给下一代的某一个人,以此来保证家族的稳定传承。而王睿的突然去世,无疑导致王家的政治资源,突然就被断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接下来,东汉各地开始陷入混战,群雄并起。在战乱年代,王家再想翻身,那就更难了。

所以最后,王祥的父亲,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入仕做官,只是一味带着家人避难。虽然活了下来,但也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更要命的是,王祥的母亲,去世很早。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的父亲又给他找了一个继母。



而这个继母入门之后,给王祥又添了一个弟弟,而且对王祥特别不好。等到王祥稍大一些之后,他爹又去世了。

所谓的天崩开局,其实也不过如此。

那么,从一个天崩开始,王祥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县令呢?



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王祥本人,一直都很努力。他确实一直在努力读书,所以他本人很有学问。再加上他比较会搞行为艺术,比较会经营自己的名声。大家都知道他很孝顺,自然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二是因为后来的王祥,遇到了一个贵人。

在整个东汉末年,王家一直在躲避战乱,没有出来做官。但是等到三国鼎立的格局成型,到了曹丕登基之后,徐州这边,某天忽然上任了一个新的刺史,名叫吕虔。



而王家的老家琅琊郡,恰好就属于徐州管辖。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家族,祖上连续两代人出过刺史。那么这个家族,在他们家的家乡,一定是有点东西的。不管是声望还是人脉,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这种人,在史书上一般被称作是地方豪强。



而这个吕虔上任之后,不知道他是看中了王祥的名声,还是之前和王家的长辈有交情。反正最后,吕虔做足了姿态,征召王祥来辅佐自己。而王祥也做足了姿态,多次礼让。最后吕虔亲自派了牛车过来接他,他这才上路。

另外,吕虔出身武将,并不是太精通于政务。所以,王祥入仕之后,吕虔就把整个徐州的政务,全都交给了他打理。而王祥也确实很有能力,在他的打理下,徐州很快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因为这件事,王祥一下子就出名了,随后进入了魏国高层的视线。



再之后,王祥就被举为秀才,随后前往温县担任县令。

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王祥治理温县的时候,和温县最大的家族司马家,开始扯上了关系,后来就逐渐成了司马家的人。

此时的王祥,仅仅只是一个县令。但司马家的司马懿,此时却至少已经是御史中丞,甚至有可能已经被曹丕托孤,成了魏国的头面人物。而对于自己老家的这个县令,司马懿估计也愿意拉一把。



所以再后来,王祥的仕途就一路水涨船高,逐渐成了魏国的大司农,后来更是成为魏国的权柄重臣。在我们未来的三国故事当中,王祥这个名字,也还会出现好几次。

更不会有人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王祥身后的琅琊王氏,就成了整个天下最耀眼的那个家族。

而这一切,最初,可能真的就只是从王祥到温县上任,和司马家搭上关系开始。



所谓的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