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临终遗言,为何成了东吴命运的转折点?

“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公元210年,江东名将周瑜在病榻上留下这句悲怆的遗言。彼时的孙权,为何对这位肱股之臣的警告置若罔闻?12年后的一场惨烈大战,又为何印证了这场预言?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赤壁之战的烈火尚未熄灭,盟友的笑脸下已暗藏刀锋。周瑜看透刘备的野心,却无法阻止命运的齿轮转动。是孙权的天真,还是刘备的伪装太深?

一、赤壁的胜利,暗藏杀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80万大军南下,意图吞并江东。面对强敌压境,东吴内部人心惶惶。主降派声浪高涨时,周瑜挺身而出:“曹军远来疲惫,水战生疏,此战必胜!”他的坚定让孙权拍案而起,定下联刘抗曹的大计。

长江上的火光照亮了周瑜的军事天才。他令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连环船,曹操的野心在赤壁化为灰烬。然而庆功宴上的酒还未凉透,周瑜的目光已转向盟友刘备——这个总以仁义示人的“皇叔”,正悄悄将手伸向荆州。

胜利的果实被悄然瓜分。按约定,荆州应归东吴,但刘备却借机屯兵驻守。周瑜望着江对岸的旌旗,眉头紧锁:“此人不除,必成心腹大患!”

二、病榻上的博弈,预言者的孤独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攻打南郡时中箭重伤。当他被抬回江东时,面色惨白如纸,却仍挣扎着召见孙权。病榻前,他攥住主公的手:“刘备枭雄之姿,若不早除......”话未说完,剧烈的咳嗽已染红素绢。

孙权沉默不语。在他眼中,刘备仍是赤壁并肩作战的盟友,更何况此时杀刘,必遭天下非议。周瑜望着主公犹豫的神情,心中悲凉——他看透了刘备的伪装:借荆州时痛哭流涕,扩地盘时雷厉风行,这般手段岂是池中之物?

三日后,年仅36岁的周瑜含恨而终。临终前,他仍喃喃重复着对刘备的警示,却再也看不到孙权眼中闪过的迟疑。

三、借荆州的陷阱,野心的滋长

周瑜去世后,继任者鲁肃主张“联刘抗曹”,将南郡借给刘备。这一决策让孙权自认为高明:既维持联盟,又能让刘备直面曹军压力。可他没想到,这竟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开端。

十年间,刘备的势力疯狂膨胀。他西取益州,北占汉中,俨然成为与曹操、孙权鼎立的第三极。更致命的是,关羽镇守荆州时,竟公然羞辱东吴使者:“虎女焉能嫁犬子!”曾经的盟友,已成悬在江东头顶的利剑。

此刻的孙权,终于想起周瑜的警告。但当他派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时,已彻底点燃了刘备的复仇怒火。

四、夷陵的烈火,迟来的醒悟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的第一道圣旨竟是伐吴。他亲率75万大军顺江而下,誓言“踏平东吴”。面对遮天蔽日的蜀军战船,孙权终于明白:当年那个寄人篱下的“刘皇叔”,早已化作吞噬江东的猛虎。

危急时刻,年轻将领陆逊用一把火改写战局。夷陵连营七百里化作火海,刘备仓皇逃往白帝城。这场胜利却让东吴元气大伤——精锐尽丧、粮草耗尽,再也无力与曹魏争锋。

长江水依旧东流,但周瑜预言中的危机已然应验。当孙权巡视夷陵焦土时,是否想起12年前那个病榻上的身影?若早除刘备,何至于此!

五、历史的回响,长鸣的警钟

周瑜的悲剧,在于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他早看出刘备的“仁义”不过是乱世生存的伪装,深知“没有永远盟友,只有永恒利益”的乱世法则。可惜孙权被眼前利益蒙蔽,直到灾祸降临才追悔莫及。

这场跨越十二年的因果,暗含多少历史教训?当关羽首级送到曹操面前时,这位枭雄大笑:“孙权小儿,终为我除一害!”三国博弈中,一念之差便让渔翁得利。

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长河边,仍能听见周瑜的叹息在风中飘荡。或许正如《三国志》评价的那般:“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可惜,他燃尽生命点亮的警示之火,终究未能照亮东吴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