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核集团官网发了一个新闻:
他们公司在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招聘。
然后,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
我猜,他们这样宣传一定是想展示自己春招的成果。
毕竟将近120万份高质量简历对招聘部部门来说那是一个好看的业绩。
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华丽的数字。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将近120万份简历背后却是120万个有血有肉求职的年轻人。
我想,如果把他们的简历打印出来,怎么着也得有100多米那么长吧。
如果都堆在一起,是不是得有四十层楼那么高?
无论是内容还是排版,看得出来,他们是把这些当成了一份“喜报”。
但我发自内心不喜欢这份“喜报”。
作为一个马上面临就业的人,我感觉到了深深的冒犯。
尤其是题目最后那个星星眼。
感觉像是一次群体性嘲讽,是在对数以千万计困在求职漩涡中挣扎的年轻人伤口上撒盐。
如何评价这件事情呢?
这让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的《而已集•小杂感》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想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是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这件事情,我觉得这句话再恰当不过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任何时候,总有一些脱离群众太久的人,他们始终都无法理解底层民众的痛苦。
这件事情让我如鲠在喉,很想多说点什么。
可是,恕我软弱。
这件事情到这里为止我已经不敢再过多表达愤怒和失望,否则,以后可能连跟大家写文章讲故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还是讲一个小故事吧。
晋惠帝司马衷。
《晋书·惠帝纪》记载了一句话,让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被骂了近两千年。
当时八王之乱,烽火不断,民不聊生,饿殍漫野。
有人向他汇报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老百姓都没粮食吃了,饿死了很多人。
晋惠帝听后很吃惊:
何不食肉糜?
没有粮食吃,这些人都快饿死了,为什么不吃肉呢?
就这一句话,他把自己死死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就算时隔千年后人再谈起他来都还是对这个昏君的各种嘲讽。
晋惠帝究竟错在哪儿?
错在高高在上太久了,根本就不识民间疾苦。
说白了,生活优渥的他对那些终日挣扎在泥泞中的人民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
历史从来不是过去时。
有很多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七百多年,但在之后的一两千年里却反复上演。
我并不期待改变自己蝼蚁般的命运,更没想过什么“闻达诸侯”,只是希望: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不要把高高在上当成一种惯性,一种理所当然。
更不要迷失了最基本的同理心。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请不要忘记那些不幸跌倒的人。
更何况,他们人数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