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无垠,人生即使能活百年,三万多天,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人生到处知何似,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百年后在世间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最终在死去半个世纪后,就会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仿佛这世间从来没有过你。

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为了能证明自己来过这世间,给后世多留下点印记,古往今来的人们,都会想方设法的做到青史留名。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人就很幸运,作为诗人来说他很难,因为他的一生只写下两句诗。可就是这两句诗却成为千古名句,也让他的大名得以千古流传。

这人便是宋朝诗人苏麟。如今上网查他的生平资料,你会发现那是相当的少,并且基本是和他写诗的故事出现的。

话说那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朝廷因为看不惯宰相吕夷简专权,便多次在朝堂上力铮谏言,最终遭到贬谪,去到了睦州(今杭州淳安)这地方上任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到了睦州后并没有忘记他为官的初心,便一心扑在政务上,积极治理地方,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



范仲淹深知,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于是他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举荐。

在工作中只要发现有才能的人,他也乐于当伯乐,会向朝廷举荐。在他的努力下,睦州官场许多有识之士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当时苏麟也是睦州官场的一员,他的职位是掌管缉盗、消防的巡检,常常要奔波六县,这也导致范仲淹对他不是很了解,于是便没有提拔他。

苏麟深知范仲淹此举并非故意,而是自己没有机会展示,可在看到同僚一个个提拔后,他坐不住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范仲淹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如果在他任上没有提拔,那以后就更难了,自己兢兢业业的做事,不应该放弃这个机会。



思来想去,苏麟决定还是要主动引起范仲淹的注意,本就有些文学功底,经过一番思索,他写了一首诗。噢,应该是一句诗送给范仲淹。

这句诗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句诗表明意思便是描绘的是贴近水边的楼台,最先能映照到月亮的光辉;朝着阳光的花草树木,更容易茁壮成长。

苏麟就是借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隐喻人才靠近中枢才易被看见的现实,目的便是想对范仲淹说:领导,你不应该只关注在你身边的人,那些长期在外奔波的人,也渴望得到赏识,希望范仲淹能够雨露均沾,关注到更多有才能的人。

范仲淹收到苏麟的诗后,先是大大赞赏了他的才华,细细品味之后也领会了其中的深意,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开始关注这个被自己遗忘的人。

苏麟在巡检岗位上的工作表现、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经得起调查,于是范仲淹也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举荐了苏麟,苏麟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才华得到了升迁。



苏麟一生只写下这两句诗,不仅在当时让他如愿以偿升官,而且在后世他也因这两句诗而时常被念叨大名,可以说是十分幸运了。

他这两句诗,流传至今,几乎人人皆知,还衍生出了一个我们如今常用的成语 ——“近水楼台”,用来比喻由于接近某人或者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有点含贬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