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长安比考进长安容易。”

中国核工业集团在4月5日发帖,称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但是提供的岗位只有1723个,预计录取人数大约8000人。



这个惊人的数字对比让大学生们破防了,感叹考试难度大于直接开炮,巨大的就业压力赤裸裸地证明了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

对于急速发酵的舆论,中核在4月6日紧急删帖,并发文回应校招争议!



中新经纬2025-04-07中核集团回应校招争议:预计录用约8000人

殊不知,这个举动平等创飞了每一位大学生,只有孩子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没有最廉价,只有更廉价

“感谢中核,让人们看清大学生的廉价。”



网友的语言虽然犀利,但是却道出了数以万计大学生的心酸,难道父母精心培养的骄傲,在毕业时就会沦为廉价劳动力吗?

中核集团是一家实实在在的央企,能在这里工作既能体现自我价值,又能获得面子,总之只要能获得一个基层岗位,就是应聘者的幸运。



我们知道竞争会激烈,但没想到会这么激烈!

中核这次收到了将近120万份简历,平均每个岗位的竞争人数达到了695个,也就是说最终上岗的人要打败694个人才行。



但即便是将近700分之一的录取率,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筛选条件之上的。

网友说的很合理,这么多简历收上去之后,首先被筛下去的就是非双一流的大学生,这其中普通本科、民办本科、大专生基本就没了活路。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每年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失业的情况,各种大企业完全消化不了如此多的应聘者。

“残酷”俩字就这么被展示地淋漓尽致,难道“毕业即失业”的魔咒如此难打破吗?



中核收到这么多简历肯定是很开心的,站在他们的角度,确实有了更多的挑选机会,能精准安排更契合的人去每一个岗位。

于是他们才发文展示成果,可是那种由内而外透出的欢愉,却成了万千大学生的痛。



一时间舆论高涨,中核原贴下方的评论甚嚣尘上,字里行间都在表达“活着好难”,压抑的感觉直逼面门。

面对影响如此之大的局面,中核反应还是很迅速的,一天后迅速删帖澄清。



中核的回应

现在已经看不到中核之前的帖子了,留存的只有其在4月6日晚新发的帖子——《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中核保证会认真对待每一份简历,让每一个被录取的人都能精准匹配岗位。



看完这份“声明”,已经投了简历的毕业生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既然中核这么表态了,那么就说明每一位应聘者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只要你是该岗位的应聘者里最优秀、最契合的那一个,你就有很大的机会被录取。

但完全松口气倒是也不至于,因为中核的“声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普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个问题。



如何解决就业压力

一位网友讲述了一个很残酷的例子,某单位用60个岗位换来了3万多份简历,一个来自清华的硕士竟然没有被录取,因为这个人败给了同样来自清华的博士



咱就是说,普通人群里到底有几个能是来自清华的呢,更别说还是清华的博士,如果说清华的硕士也不具备竞争力的话,那普通大学生要怎么办呢?

然而还有网友表示,最令人憋屈的不是竞争不过比自己学历高、学校好的人,而是招聘单位“内部消化”的机制,这时候哪怕是清华的博士后来了也竞争不过。



有人感叹,其实单看中核的竞争盛况并不能反馈现在整个社会的残酷,如果多去招聘软件上逛逛,就会发现与自己竞争的可不止这120万人了。

想想也对,中核这次的招聘要求是“校招”,针对的就是应届毕业生和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超过年龄年限的人是不具备应聘资格的。



可是招聘软件上的岗位,大多都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也就是说,一个应届毕业生除了要和同一届的毕业生竞争之外,还要与已经毕业的其他“老油条”竞争。

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吓人的数字呢?

2001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是103.63万,到了2024年则暴增至1170万,2025年预计大学毕业生数量为1222万人。



看出来了吗?

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对手数量会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一定要尽快,否则就会被后来者抢走。

网友说,今年的就业压力确实很大,既然在这次中核的招聘中已经反映出来了,那么全社会都要达成共识,人人都出一份力,给毕业生就业减轻一份压力。



其实这个建议是好的,如果相关部门能牵头的话最好,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出一份力,尽可能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匹配工作。

但还是那个最最现实的问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毕业生数量增多,代表了供需关系里的“供货”一方增多,但是“需求”一方的数量不变或者变少,那么供需关系的天平是绝对倾斜的。

这就是个血淋淋的现实,要么毕业生家里有矿,可以有能力安排工作,要么就需要毕业生认清现实,脚踏实地的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如今的大学生不值钱,是因为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升学难度和压力都变小了,毕业生的数量自然就变多了。

这时候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本科毕业就是香饽饽,进入社会一定能找到一份既体面薪资又高的工作,那肯定是不行的。



适当的放低期待,从基层工作做起,经过一两年的积累和沉淀,再来升职加薪。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预期,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毕业生很快找到工作,那时将会大大降低就业压力,社会运转也会更加顺畅。



当然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应届毕业生,依旧还是希望国家能听到大家的心声,并尽可能多的提供工作岗位,为广大大学生的事业保障保驾护航!

你的学历是什么,你的工作与学历匹配吗?你觉得应届毕业生应该把预期薪资设定在多少钱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