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核招聘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说实话,看到中核集团发出春招收到119万多份简历的喜报时,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你想啊,春招再过几十天就结束了,还有成千上万的求职人士正生活在焦虑之中。
在这个节骨眼上,中核集团却“挺兴奋地”宣布了自家的招聘成果:
共招1730个人,却收到了将近120万份的天量简历(准确数字是1196273份)。
戏剧的是,最后还加了个两眼亮星的表情包,属实是“自豪炸了”。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很多人都觉得,眼下的大环境下,发出这样的喜报显得十分不应景。
它就像面镜子,不经意间就照出了“何不食肉糜”的悲凉。
当中核把自己的“备受欢迎”作为亮点拿出来展示时,丝毫没想到,这背后藏着多少人的艰辛。
这么一来,这份“庆祝”自然就戳中了大家的心。
平心而论,中核确实很吸引人——作为国家级重点央企,平台好、待遇优,自然是许多人才眼里的香饽饽,能收到近120万份简历,也是市场竞争力的直接证明。
但问题在于,当庆祝的重点聚焦在收到了多少简历上时,就和大家对它的期盼严重脱节。
大家对中核这样的企业,期待的不仅仅是它作为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在意它在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例如促进就业)上所展现出的担当。
对比之下,单纯地把收到了多少简历作为喜报的核心,完全没有能够回应大众的这种期待,反而还隐约地透出一种“何不食肉糜式的”的视角差异。
尤其是,把今年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会调整”的传言考虑在内的话,这种庆祝的方式就更加微妙了。
要知道,1196273,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近120万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为求得一份工作付出的时间和心力。
找工作嘛,大家都懂。繁琐的网申流程、各种测评,消耗的不仅是精力,也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而那份烫金色的喜报,在这些付出与不易面前十分刺眼。
更直观地讲,1730个核心岗位对应着将近120万求职者,那录取率大概只有0.14%。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百里挑一。
我看到的只有窒息般的压力,哪里有什么喜庆?
而这种现实,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焦虑感的来源。此时出现的喜报,无疑是拿大家的痛苦当勋章。
网上的评论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大众的“感同身受”——那种“饱汉不知饿汉饥”所带来的隔阂感。
这种现象很普遍:处于优势地位的组织或个人,其视角可能与激烈竞争中的普通个体之间产生非常大的偏差。
对中核而言,海量的求职申请,在他们看来是自身竞争力的背书,但这种庆祝方式,未能充分顾及另一方的感受,就显得十分缺乏共情。
我相信,这肯定也不是非出于恶意,但这样的受限视角,无疑会冲击社会的情绪敏感度。
这几年里,网络上凡尔赛式的表达明显变多,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主体,在进行公开沟通的时候,需要更加谨慎、小心避免因视角的差异而在不经意间导致隔阂或者伤害。
否则,不但会影响自身的形象,还会放大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视角偏差。
所幸,中核集团后来把那条引发争议的信息撤了下来。这当然是面对舆论压力时的一个反应,也算是对公众意见的一种回应。
但这事留下的思考,或许比信息本身更长久。
清代郑板桥有句诗写得好:“一枝一叶总关情”。
意思是,即使只是极为细小的事情,也要同样与百姓的欢喜、悲伤、愤怒、快乐紧密相连。
在这里,这“一枝一叶”就是120万份简历背后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在高处统计热闹的数字,
而是应该弯下腰来,去听听这无数枝叶的低吟,
真正做到:同冷暖、共甘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