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宋代著名忠臣岳飞所作的诗句。诗中句句发自肺腑,慷慨激烈,不仅表现出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秦桧的种种恶行。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奸臣,秦桧的名声也可谓是遗臭万年。
古代不同于现代社会,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在古代,一个人犯错要家庭乃至整个家族来承担后果,株连九族也是常常发生的事,所以秦桧的行为自然对他的后人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秦桧究竟都做了哪些卖国求荣的事,造成了怎样恶劣的影响,而他的后人现如今怎样了呢?
奸臣“天花板”秦桧,其后人截然相反
秦桧出生于宋朝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家中唯一在朝为官的父亲职位也不过芝麻大小,对秦桧将来的仕途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可秦桧却是一个野心很大非常渴望权力的人,既然得不到家庭的帮助,于是他便决定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虽然秦桧心浮气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还是很有才华的,年少时为了赚钱贴补家用,他还去学堂当过教书先生,只是这并非秦桧的自愿之举,他还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意思就是如果他有一个很好的家世,家中有水田多达三百亩,那他是绝对不会来教小孩念书的。可见秦桧对于教书育人并不看重,他只希望自己的学识可以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前途。
幸运的是事情真如秦桧心中所想,在科举考试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了当时的“高考状元”。
在入仕之初,秦桧也曾满怀理想抱负,一心想着要爬到更高的位置,积极抗金,为国家做贡献。
可奈何宋朝长期以往的积病接连爆发,再加上女真族势力日渐强大,放眼整个朝堂敢站起来积极抗金的不过只有岳飞一人。
眼看宋朝渐渐无力抵挡,在这样的时局下,秦桧选择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将国家的繁荣兴衰抛之脑后。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他开始帮助宋高宗明里暗里地针对岳飞。
别看宋高宗贵为一朝天子,还有岳飞这样的忠臣来为他稳固统治,但他对岳飞却欣赏不来。
因为在百姓心中,岳飞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他担心岳飞功高盖主,一旦有点什么别的心思,自己的地位就会不保。
秦桧抓住了宋高宗的心理,于是两人“狼狈为奸”,在岳飞马上就要取得抗金阶段性胜利时找了个借口扣押岳飞,而秦桧也“先斩后奏”,没有接到上面的指令就直接随便找了个理由将岳飞处死了。
要知道宋朝当时已然是摇摇欲坠,全靠岳飞这样的领头人物在强撑着,岳飞的死对于所有积极抗金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秦桧的种种不顾国家大局的利己行为其实也间接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国家都已经不复存在,个人的命运又有何意义呢?
秦桧的行为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自然也是臭名昭著,而他的后人也受到了秦桧的影响,平日里小心翼翼,甚至不敢抛头露面,生怕身为秦桧后人的身份招来人们的鄙视和谩骂。
不仅是担心外界对他们的影响,就连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身份都万分嫌弃,这样的身份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限制,处处都有低人一等要看人脸色行事的感觉。
然而这些后人中却有一个人非常出色,他虽然对自己秦桧后人的身份感到有些害臊,对于秦桧的行为也是羞愤难当。
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外界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依然积极入仕,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抱负。
饱读诗书为人正直,深得皇帝信任
这位秦桧的后人叫作秦大士。
他自幼便聪明好学,饱读诗书,在十岁的时候就能非常自如地吟诗作对,写出来的诗作让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平日里非常喜欢书法和写诗的他年长几岁后,书法水平也是飞速进步,写得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光是靠他的书法就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拥有如此卓越才能的秦大士自然不满足于卖卖书法作品来赚钱度日,他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抱负——参加科考,成为造福国家和百姓的好官,真正摆脱身份带给他的束缚。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积极温书准备科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卓越的天赋加上平时的努力,秦大士终于在科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了科考状元。
在得知秦大士中了状元后,他的家人高兴之余也有些担心,秦大士的身份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的仕途。
但秦大士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不能因为这些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所以在他在入朝做官后,也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秦大士依然努力认真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卓越的才能也一点点被众人发现。
在处理过多件公务并完成得十分出色后,秦大士终于引起了乾隆帝的兴趣,只是乾隆帝对秦大士的身世抱有些许怀疑。
秦大士的出生地和著名奸臣秦桧的故乡一致,再加上秦大士也姓秦,这不免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于是在一次上朝时,乾隆帝非常直接了当地询问秦大士,秦桧是否是他的祖先。
秦大士听到这个问题后非常震惊,他没有想到乾隆帝会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但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世的特殊而遮遮掩掩,反而非常大方坦荡地回答了乾隆帝的问题。
秦大士在朝堂上大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
意思是说,每一朝的天子和臣子都是不同的,秦桧奸臣和昏君宋高宗“狼狈为奸”,自然会导致朝代走向灭亡。
而自己虽为秦桧后人,但却是一心一意向着天子和国家的,更何况天子也并非宋高宗这样的昏君,定会明察秦大士对于朝廷的忠心。
乾隆帝听了秦大士的话后非常满意秦大士的态度,对他身份的芥蒂也少了几分。
首先他非常看重和赏识秦大士的才华,如果因为身世的问题不能重用难免会感到可惜。
其次秦大士的的公然表态也消除了满朝大臣的困惑,同时如果自己能“不计前嫌”继续任用,不也能表现出自己是开明正直的君主吗?
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乾隆帝岂能错过。
就这样,秦大士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刚正不阿的为人,成功得到了乾隆帝的赏识和重用,在接下来的仕途道路上虽不能说是顺风顺水,但也是节节高升。
不仅是政绩上做的出色,秦大士的书法绘画乃至诗作造诣也颇为深厚,他的绘画作品任谁看了都想要感慨夸赞几句。
他曾经写过一首名叫《喜雨诗》的诗作,颇受乾隆帝的喜欢,还因此得到了乾隆帝的奖赏。
在乾隆年间像秦大士这种面面俱到的才子大臣屈指可数,因此也有不少人称赞秦大士为诗书画“三绝”的难得才子。
坚守本心,态度谦卑
仕途较为顺利的秦大士也并没有被面前的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在他得到了曾经梦寐以求所追求的东西之后,反而更加看清了自己的追求到底何在。
他想要做的只是为国为民付出,至于官职高低利禄多少,他也并不在乎。
并且在感受到官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他便有了辞官出仕的想法,与其在宦海里沉浮,不如随心所欲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秦大士彻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一直以来秦大士都是一个十分善良孝顺的人,但因为身居要职他很少能够回家,甚至母亲病重他也没能回家见母亲几面。
在母亲不幸去世后秦大士感到万分后悔,他很遗憾没能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些许时日陪伴在其左右。
他不想让这样的遗憾重演,决定回归自己的生活,于是便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平日里就是照顾父亲,写诗作画,在远离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后,秦大士终于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虽然秦大士比较“佛系”,对于权力的争夺没什么兴趣,但耐不住有人刻意挖苦使坏,在一次秦大士随友人去散步游玩时,正巧经过了岳王坟。
而岳王坟处有百姓铸的秦桧夫妇的跪像,不仅如此跪像左右还附上了一幅楹联,上面的话全是对秦桧的嘲讽和羞辱。
与秦大士同行的诗友见此情景,纷纷捂嘴嗤笑,有意无意地偷看秦大士的反应。
秦大士看到众人的反应,还是有些羞愧,对于先人秦桧的行为他非常愤慨,但作为后人他也并不能说些什么。
一行人中有人看出了他的窘态,于是变本加厉地要求他这个秦桧的后人在此提联来“纪念”此次游玩。
秦大士虽然心中有些恼火众人的羞辱,但他还是将心中的真实感想写了下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众人见秦大士不仅没有恼羞成怒,反而非常谦逊得体,一时间人们从“看好戏”的心态纷纷转变为对秦大士的敬佩。
正直清廉颇受后人好评
其实秦大士在刚刚考中状元入仕为官且身份曝光后,百姓对他便颇有看法。
大家普遍认为不能任用秦桧这样的奸臣后代来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这岂不是让世人看了笑话,难道放眼整个大宋朝,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胜任这项职务了吗?
秦大士也自知民怨纷纷,但他并没有试图通过权势来压制百姓的“声音”,而是脚踏实地地为百姓做事。
于是人们也渐渐感受到,这个并不被大家接受的秦桧后人是一个真真正正为他们着想,为百姓造福的人。
更何况就连一国天子乾隆帝都放下成见重用秦大士,百姓们心中最后的顾虑也被打消了,大家真正接纳了秦大士。
就这样,秦大士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一直到现在,人们每每去到岳王坟时就会想到秦大士曾在这里写下一幅真情实意的对联,并对他的所作所为称赞不已。而秦大士这种不被身份所束缚,坚守本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断努力的处世态度也值得后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