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继续留在后方了。”

毛主席作下放弃延安的决定后,徐帅也要跟着大部队转移。看着战友们都在战场上奋战,他对着妻子说出了这句话。

不久之后,他就被派往晋冀豫鲁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从此,一个特殊的兵团开始崛起。

这个特殊的兵团究竟特殊在哪儿?



徐帅的到来

1947年夏,按照毛主席的计划,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开始了南下大别山,开始了解放战争新的战略阶段。

但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刘邓带走了大部分精锐,晋冀豫鲁已经没有野战部队了。一旦敌人大举来犯,解放区就保不住了。



而且由于大别山处于国统区,我党在那里没有群众基础,所以刘邓的处境也很危险。他们带走了四个纵队,但这些兵力远远不够他们在大别山立足。

刘邓需要部队补充,彭老总需要部队补充,华野也需要部队补充。



他们补充部队的兵员从哪里来,从晋冀豫鲁军区来。徐帅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搞好后勤,让前方的野战部队能安心作战。

徐帅上任之后,就开始为前线部队筹措兵员。当时留在军区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地方部队。



他们不是正规的野战部队,战斗力和野战部队相差甚远。但徐帅并没有被困难难住,他在来到军区之后就开始募兵,号召广大青壮年参军。

在他的努力下,前线兵员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我军的前线部队得以持续作战。但在给前线部队输送兵员的时候,他也没忘了军区部队。



当时留在军区的,只有一个没被带走的八纵,但八纵还要支援陈赓和彭老总。所以说,当时徐帅手里的部队,只有一些地方部队。

但徐帅可是黄埔毕业,练兵这种事根本难不倒他。当时的军区没有主力部队,所以打不了硬仗,没有成熟的参谋人员,所以指挥不了部队。



徐帅接手之后,组织军区部队整编,并将他们提升为野战部队。野战部队最重要的就是打仗能力,但现在已经没那么多时间给他慢慢练兵了。

没有指挥人员,徐帅就手把手地教;部队战斗力不行,那就放到战场上磨练。徐帅刚接手的时候,军区连一个纵队都凑不齐。



可徐帅到来之后,他不仅一边给前线提供补给、补充兵员,甚至还给军区训练了一支用来打山西的部队。当时有人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都认为徐帅疯了。

就靠着五万多人的地方部队,居然也想解放山西,这得是多么异想天开的想法啊!



挥师山西

其实不怪别人会这么想,主要还是徐帅组建的这支部队实在不让人放心。这支部队是以八纵为主,但八纵本身就是一支由二线部队组成的。

更何况,当时的八纵只有23和24两个旅,这两支部队都是由县保安团或军分区部队组成的。



这样的部队,不仅战斗力不行,装备也非常差。他们基本没机会上战场,所以也没机会换装备。晋军在国民党中实力不俗,山西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党制定的策略,对阎锡山就是以防守为主。



阎锡山和老蒋不一样,他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养精蓄锐,实力不仅没有多大损失,反而还在慢慢恢复。和阎锡山打,必须拿出精锐部队来。

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徐帅却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徐帅认为,仗是一场场打出来的,兵也是一步步练出来的。



只要指挥得当,地方部队也能被练成精锐。精锐部队也是从新兵一步步走上来的,每支部队都有成为精锐部队的潜力。

只要部队齐心协力,解放山西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徐帅顶住了各方压力,带着自己组建的部队上了战场。



当时徐帅手里的这五万人,可以说是被各方“盯”了很久。华野孟良崮战役损失惨重,急需兵员补充,西野也是缺兵少将,非常需要人。

得知徐帅手里有一支五万人的部队,这两支部队可是眼馋得很。但徐帅谁都没给,而是带着这支部队去打运城了。



运城是晋南的门户,如果我军能拿下运城,不仅可以切断山西敌人的南逃之路,还可以牵制胡宗南的部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徐帅的指挥能力没得说,按理说这是一场必赢的战斗。但坏就坏在这支部队是新组建的,虽然各部之间极力配合,但依旧出了纰漏。



部队战斗经验不足,人员装备也差,彼此之间配合得还不好。所以即便有徐帅的指挥,第一次攻打运城还是失败了。

不过徐帅并没有灰心,一支能打的部队必须经历战争的洗礼。他们之前没有好好打过仗,经验不足是正常的,只要吸取教训就可以了。



解放山西

至于战斗力和装备的问题,确实应该早点解决。所以他向中央发电报,申请兄弟部队的支援。

正好当时西野的王震在外面,所以中央就派王震去支援徐帅。在王震的配合下,徐帅终于拿下了运城,部队的实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实战中练兵,是非常考验指挥官的。经过运城一战和王震并肩作战,八纵的战术思想和作风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攻坚战是最能磨砺部队意志的,没有哪支部队愿意被一直叫地方部队。他们既然被提成了野战军,打仗也就要有野战军的气势。



在徐帅的带领下,他们将下一个目标放到了临汾。临汾是晋南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阎锡山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并且还有完备的工事。

很多人认为不该打临汾,但徐帅却认为,不打临汾就无法解放山西。所以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临汾必须拿下。



最终,我军以四分之一的伤亡为代价拿下了临汾。我军伤亡这么大,阎锡山认为我们不会继续出击,所以他决定派兵去晋中抢粮。

但徐帅已经预料到了他的打算,已经提前布置好了对策。但就在这时候,徐帅收到了两封电报,分别来自西北和华北。



西北的是彭老总的,他希望徐帅能帮他打胡宗南;华北的是聂帅的,他希望能帮他打傅作义。虽然两人面对的情况都很紧急,但徐帅不想就这么离开。

因为他一旦在这时候离开,之前部队所做的努力和牺牲就都白费了。但两边都很着急,他只能请示毛主席。



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让他继续留在山西打仗,这才解决了这件事。之后,他让部队迂回到阎锡山的大后方,将阎锡山派出来的部队不断蚕食。

当时天热,战士们长途跋涉,过程中不断出现病号。但徐帅的意志非常坚定,让他们必须按时赶到指定地点。



这场战役,就是歼敌十万的晋中战役。此战之后,阎锡山剩余的兵力只能龟缩在太原,最终被我党消灭殆尽,他本人也不得不逃往台湾。

可惜的是,在攻打太原的时候,徐帅旧伤复发,没办法继续指挥作战了。太原战役最后是彭老总指挥的。



而徐帅也成功将一支地方部队,练成了一支真正的强军。那支原本只有五万多人的部队,后来已经发展成了18兵团。

这支兵团后来跟着彭老总来到西北,继续驰骋在西北战场上。徐帅以一己之力,用一支地方部队消灭了30万晋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他在晚年回忆的时候,将功劳都放在了别人身上。但大家都知道,18兵团能成立并且壮大,最离不开的还是他本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