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944年7月,对接下来的命运异常忐忑的第9战区参谋长赵子立和第4军军长张德能同机抵达重庆。

一下飞机,张德能随即被扣押,押赴土城监狱。

赵子立情况稍好,被责令去向何应钦报告湖南作战经过。

赵子立本以为,他向何应钦汇报后就可以回家与妻儿团聚,可随即就被军法总监部传讯。

并且,赵子立提出要保外候审的要求也被军法执行副总监秦德纯拒绝,理由是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不在家。

见军法执行副总监秦德纯都无权批准他保外候审,赵子立感觉到这次恐怕要够呛。

果然,赵子立不久后就得到了两个消息。

一是,张德能在接受问询的时候说,他之所以从长沙和岳麓山撤退,是奉了赵子立“如守不住可撤”的命令。

二是,薛岳打给重庆的电报说,赵子立也应承担长沙和岳麓山失守的责任。

理由是他派赵子立在长沙是为了帮助张德能的。

得到这两个消息后,赵子立不禁感叹:看来还是好人难做啊。

在他和张德能赴重庆之前,薛岳还曾叮嘱赵子立,说他在重庆熟人多,多帮张德能说说好话。

可没想到,张德能在证词上竟然说,他从长沙和岳麓山撤退是奉了赵子立的命令。

如果张德能的供词能够做实,那么,丢失长沙和岳麓山的责任就由张德能身上转移到赵子立身上了。

姜还是老的辣。

当出差回来的何成浚查看张德能的供词和薛岳电报的时候,立刻就分清了责任人。

何成浚认为,薛岳的那封电报本身就是错误的。

作为第9战区参谋长的赵子立,怎么能待在长沙帮助张德能呢?

赵子立虽然资历尚浅,仅是毕业于黄埔六期的,可他的职务是第9战区参谋长,是第四军军长张德能的上司。

只有上级去指挥下级的道理,哪有上级去帮助下级的道理?

由此,何成浚判定,张德能的供词和薛岳的电报都是不实之词,其目的在于把丢失长沙和岳麓山的责任扣在赵子立头上。

同时,薛岳电报中的“帮助”二字,恰恰说明了长沙和岳麓山丢失的责任不在赵子立身上。



何成浚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这“帮助”二字说明了赵子立在此次战役中并没有负实际的指挥职责。

换句话说,赵子立被架空了。

那么,身为第9战区参谋长,赵子立是否真的被薛岳架空了呢?他为什么会被薛岳架空了?他又是如何被薛岳架空的呢?

赵子立在长衡会战中确实是被薛岳架空了。

理由是,薛岳在部署长沙保卫战时安排了第四军军长张德能、第9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和赵子立三人共同负责指挥长沙保卫战。

可除赵子立之外,其他二人要么指挥一个步兵军,要么指挥第9战区全部炮兵,都是手握重权的人物。

而赵子立呢,除了有一个排的卫兵外,一无所有。

并且,在三人的职务中,虽然赵子立的资历浅,但职务却高,按理来说,应该由赵子立负责指挥长沙保卫战。

可参谋长再大,那也是个幕僚,若没有战区司令长官明确命令,他是根本指挥不动手握重权的王若卿和张德能的。

关于这一点,薛岳不会不知道,可他并没有明确指明这三个人究竟由谁负责,这其中的倾向性就很明显了,薛岳是不想把长沙保卫战的指挥权交给赵子立的。

这也就意味着,赵子立被架空了。

那么,薛岳为什么要架空赵子立呢?

薛岳虽然是一员战将,却并不好相处。

在抗战时期的各个战区中,虽然第9战区原参谋长吴逸志以和薛岳相处两欢著称,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吴逸志基本上放弃了参谋长职责,对薛岳俯首听耳换来的。

换言之,薛岳希望的参谋人员是一个诺诺的听差者,而非谔谔的进言者。

这一点,吴逸志能做到,而赵子立是做不到的。

如果赵子立仅是一个小参谋或参谋处长,乃至于副参谋长,他对薛岳提出的建议,薛岳会以一种上级对下级,甚至长辈对晚辈的欣赏态度来看待。

可当赵子立成为第9战区参谋长后,已经成为第9战区权力仅次于薛岳者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个位置上赵子立对薛岳提出的建议,会被薛岳视为对他权力的挑战。

如果赵子立是粤系将领,事情尚可两说,可赵子立是蒋氏的心腹,一向被薛岳视为是蒋氏安插在他身边的钉子。

这样一个人,在薛岳身边屡屡提出与薛岳相左的意见,薛岳岂能放心?

在薛岳提防赵子立的同时,赵子立也时刻想着要离开薛岳。

从1938年6月进入第9战区长官部后,赵子立就感觉到薛岳是想在第9战区搞一言堂,凡不合其心意者,无论是哪个派系,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撤、免二字。

比如湘北会战后,薛岳毫无征兆地将长官部副官处长赵复汉和军务处长贺执圭免职为第9战区干训团总务处长和教育处长。

虽然从级别和军衔上来看,这几个职务都是平级的,可权力却不知小了多少。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薛岳要在第9战区长官部搞一言堂的征兆。

为此,与赵复汉相交甚厚的赵子立提出辞职,以示不满,可却被薛岳拒绝。

在第2次长沙会战后,赵子立再一次向薛岳提出辞职,理由是,薛岳不听赵子立的建议,完全不按照在战前预定的“后退决战,争取外线”的战术,偏要在汨罗江南岸与日军打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以至于让第37、26、10、74军均伤亡惨重。

可赵子立的辞职再一次被薛岳拒绝。

第3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高参杜建时举荐赵子立为国防研究委员赴重庆进修。

可再一次遭到薛岳拒绝。

哪怕赵子立称病辞职,薛岳也不同意,并提升赵子立为中将军衔。

在第9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因越过蒋氏给罗斯福写了一封关于加强亚洲作战的方案被免职后,薛岳提主动提名,由赵子立继任第9战区参谋长。

可能有人会说,这难道不是薛岳对赵子立的重用吗?

这要分两层意思来说。



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赵子立从第9战区参谋处副处长起家,一直做到了参谋长,其参谋擘画之功很受薛岳重视。

对赵子立的建议,薛岳可能会不听,但这并不意味着薛岳会否定赵子立建议的价值。

在这一点上,薛岳对赵子立还是惺惺相惜的。

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重用赵子立其实就是薛岳在向蒋氏示好。

别说赵子立做的很好,就算是赵子立做的不好,薛岳也不会把赵子立撵走。

若撵走了赵子立,你让蒋氏如何看薛岳?

任用赵子立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薛岳在使用嫡系部队的时候,尤其是让嫡系部队打硬仗的时候,不会受到蒋氏猜忌,不会让蒋氏以为这是薛岳在故意消耗嫡系部队。

在武汉会战时,刚到来到薛岳帐下不久的赵子立就替薛岳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比如拒绝抽调74军离开战场整补和抽调74军补充到张古山与日军作战的决心,就是赵子立帮薛岳下的。

这么好用的帮手和挡箭牌,薛岳能让他从身边跑掉吗?

对于薛岳来说,是成也第3次长沙会战,败也第3次长沙会战。

第3次长沙会战,是薛岳在抗战中的一个分水岭。

之前,薛岳在与日军作战中虽有胜有负,但还算胜略骄败不馁。

而之后,由于第3次长沙会战的大胜,让薛岳一跃成为世界名将,其骄矜再也掩盖不住了。

正是这骄矜二字,才酿成了长衡会战的惨败。

在这个时期,赵子立得力助手和挡箭牌的成色降低。

在薛岳看来,他已经不需要掩盖住自己的齿牙了。

因为在暗地里,史迪威已经与他密切接触过多次,并且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因此,在长衡会战爆发前,薛岳根本就听不进去赵子立的建议。

但这一切,并不是二人矛盾激化的起点,二人矛盾激化的起点是在对第四军的使用上。

赵子立在进入第9战区始,就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对薛岳嫡系第四军的使用上一定要加小心,千万不能让第四军打硬仗、打消耗仗。

这是原第9战区参谋长吴逸志私下里对赵子立的交代。

当然,吴逸志的话说得很委婉:“要知道第四军与伯公的关系,什么事情不要等伯公自己说话。”

吴逸志这番话的意思赵子立很清楚。

因此,能照顾到第四军的地方,赵子立尽量照顾。

湘北会战后,关麟征的第52军调走,薛岳再不情愿,也只能把第四军顶到新墙河一线了。

因为第74军主要在赣北一线游弋,第十军的名气没有第四军大,又在衡山一带整训,准备随时编入远征军作战。

薛岳没办法,也只能把第四军顶到一线去了。

可在第2次长沙会战时,由于薛岳中了阿南惟几的计策,从新墙河抽调兵力增援大云山,造成新墙河一线兵力空虚,第四军顶不住日军的攻势只能且战且退。

为了保住粤军的第59师和90师,第4军军长欧震把黔军柏辉章的102师留在了后面,给出的理由是,薛长官命令第4军断后,第4军准备把断后重任交给102师。

102全师不过6000余人,此战过后,连军官加士兵只剩下了640多人。

战后,由于杨森的第20军表现不错,薛岳就把20军调到了新墙河一线,替换下了第四军,杨森还傻乎乎、乐颠颠的表示感谢。

长衡会战爆发前,第十军在衡山、衡阳一带整训,长沙由第四军驻防。

这就意味着,第四军要在长沙与日军进行一番恶战。

见赵子立始终没有表示,薛岳就多次在赵子立面前放风。

比如让哪个部队来守长沙呢,第四军长于攻而不善于守啦,总之,之类的话说了不少。

面对薛岳的启发,赵子立始终咬紧牙关不吐口儿,逼的薛岳实在没办法,只能说让第四军守长沙吧。

赵子立为何一定要坚持把第四军放在长沙呢?

在长衡会战爆发前,赵子立认为,日军此次兵力雄厚,别说打到长沙,就算是打到衡阳,他们的兵力也未必用到底线。

因此,赵子立建议把日军决战的地点放在衡阳。可薛岳不同意。

因为长沙是第9战区的长官部所在地,若丢了长沙,就意味着战败。

因此,薛岳就想把曾经在第3次长沙会战中坚守长沙的第十军放在长沙,阻挡住日军的攻势。

而赵子立则认为,若把第十军放在长沙,薛是不会顾及第十军是否会全军覆没的,他会沿着错误的决策一直走下去。

而把第四军放在长沙则不同,薛岳可能会顾及第四军的伤亡,改变计划,放弃长沙,在衡阳与日军决战。

因此,在长衡会战中赵子立和薛岳矛盾的爆发点就是在第四军的使用上,这也是薛岳为何一定要把赵子立留在长沙的原因。

那么,把赵子立硬留在长沙,薛岳究竟有何意图呢?

说来也简单,那就是既不给赵子立指挥权,又要赵子立为可能会出现的长沙失守担责。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薛岳究竟是用了哪些手段把赵子立架空的呢?

一是,把赵子立、张德能、王若卿三人留在长沙,却并没有明确由谁负责。

三人的权责不清,一旦长沙出现了问题,作为第9战区参谋长,赵子立是逃脱不了责任的。哪怕不负主要责任,但连带责任是少不了的。

二是,在自己离开长沙来到耒阳后,赵子立多次打电话要求到耒阳时均拒绝。

赵子立就问薛岳,我留在长沙是否指挥第四军?薛岳表示不用你指挥,你只留在那里联络就行了。

联络工作,这只是一个副官就能完成的任务,哪里用把战区参谋长放在这里呢?

三是,当侍从室主任林蔚给薛岳打电话要求把赵子立调到耒阳协助指挥,可却被薛岳以道路不通为由拒绝,其实那时候的道路仍然通畅。

这其中还有薛岳亲信沈久成的挑拨离间。

因为把赵子立留在长沙,沈久成临时接替参谋长职务,他生怕赵子立回来夺了他的权。

而这时候,正是蒋氏调薛岳到湘西,可薛岳却偏留在湘东的时期。

沈久成的意见是,既然不听蒋氏的话,那出身黄埔的赵子立就没有继续担任参谋长的必要了。

这很危险,这就是薛岳想要脱离蒋氏指挥的信号。

那么,赵子立究竟有没有对张德能说过“如守不住可撤”的话呢?

其实这个并不重要。

因为这个所谓的命令是电话联络的,并没有纸质命令,无论张德能如何坚持说赵子立曾经下过这个命令或者赵子立坚决否认,都是一面之词。

可在部署如何防守长沙和岳麓山的时候,赵子立建议留两个师守岳麓山,一个师守长沙城的计划就被张德能以只能听薛岳命令为由拒绝。

既然张德能在如何守长沙和岳麓山的问题上完全听薛岳的话,那么在撤离长沙和岳麓山的时候,为何一定要听赵子立的命令呢?这前后矛盾啊!

只能说明,张德能是故意往赵子立身上摊责任。

赵子立后来好不容易回到耒阳,薛岳一见赵子立就大骂张德能,并且每次见到赵子立都骂张德能。

赵子立很清楚薛岳这么做的目的,一是指桑骂槐,二是要逼着他主动承担长沙失守的全部或部分责任。

可赵子立也不傻,他能干这种事儿吗?

赵子立还是比较了解薛岳的,在到耒阳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与王耀武等人的通话中,均把自己在长沙被架空的实际处境告诉了众人,希望王耀武等能把真实情况转报给蒋氏。

赵子立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他幸亏听了同僚的建议没有直接奔桂林,而是到了耒阳,不然薛岳还真的有可能以临阵脱逃的名义将其告上军事法庭。

赵子立还是比较够意思的,到桂林后,还特意恳求白崇禧给张德能写了一封证明张德能不是临阵脱逃,仅是因部署失当造成长沙失守的证明信。

可到了重庆后,张德能和薛岳的证词均对其不利。

幸好何成浚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这才让赵子立免于受罚,仅是免职。而张德能则在3个月后被处决。

严格来说,张德能之所以被处决,责任还在薛岳身上。

若非薛岳违抗蒋氏命令,偏要把部队拉到湘东南一带,蒋氏也不会因泄愤处决张德能。

毕竟,何成浚给张德能的判决仅是无期,并且还请求从宽处理。

严格来说,张德能被处决,是做了薛岳的替罪羊。



张德能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