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和平少将在回忆粟裕将军时曾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我爷爷对粟裕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一次战斗结束后军队的参谋汇报战果时不小心将番号弄错了。结果原本打了胜仗的粟裕挨了爷爷的通报批评,另一个吃了败仗的连长反而得了嘉奖。事情弄清楚后,陈毅担心粟裕闹情绪,说要去做做工作。爷爷没同意,说‘只有经得起委屈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后来,粟裕能忍辱负重,挺过多年错误批判结论的委屈,应该和爷爷这种早年有意识的磨练有关。”



粟裕(左)、朱德(中)、陈毅(右)

朱德是当之无愧的“红军之父”,不但自身军事素质过硬,而且在革命过发现和程中培养了多位军事人才,其中就包括两位新中国的“常胜将军”:林彪和粟裕。他们俩都是在南昌起义中与朱德结缘,林彪很快被提升为连长,进而营长,此后一路提升,直到成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相比之下,粟裕的机遇就没有这么好了,当时正好没有空缺,所以粟裕长时间待在基层一线作战,后来才慢慢展现锋芒。不断的一线战斗让粟裕慢慢领悟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也让他的战场经验无比丰富,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七战七捷”、宿北、鲁南、孟良崮等一次比一次精彩的表现。



粟裕在指挥战斗

人生机遇的晚一点到来不仅让粟裕多了更多的磨练机会,也让他和朱德之间多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在部队里是上下级,在作战方法方面是师生,在前线作战的时候也是战友,新中国成立后还同列为开国元勋。面对这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辈,朱德感到无比欣慰。粟裕也一直对朱德非常尊敬和爱戴,“他生前曾多次到家中来看望我的爷爷朱德”。这样的生死之交、革命情谊,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友谊!



左粟裕、右朱德

南昌起义后,军队进攻广州受挫,主力几乎全军覆没,2万人或死或伤或逃,最后只剩下2500人在饶平会合。经过艰苦奋战,这2500人最后又只剩下800多人,“这800多同志,其后大多在战争中牺牲了。现在还在的,林彪、粟裕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人了。”后来林彪调任,而粟裕一直跟在朱德身边,聆听教诲并尽心保护朱德。当粟裕在著名的“老七岭战斗”中取得大捷时,最高兴的是朱德,他满意地称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



粟裕和陈毅

后来粟裕也调任,多次充当先锋,多次担任主将,取得了一次比一次高的成就,最高兴的还是朱德,他连连写诗称赞:“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再后来粟裕遭受长时间的批判,很多人落井下石,而朱德拒不参加这些批判大会。无奈在庐山会议中被逼要批判粟裕,朱德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说了几句,以至于被毛主席指责为“隔靴搔痒”。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敢于公开支持挨批的粟裕,朱德的人品和对粟裕的爱护之情可见一斑。



朱德暮年

我以前喜欢看千百年前的古人历史,直到最近比较深入地接触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们的事迹,我才觉得以前的历史都看得太浅了,要找榜样,要找英雄,就在我们的眼前,一部新中国的英雄史诗就足够我学习一生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