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产生,以军委秘书长兼总长的罗瑞卿主持下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日常工作处理,成员都是三总部与办公厅主要负责人,分别是谭政、肖华、杨成武、邱会作、肖向荣。
这一年总参负责人调整,总后负责人换成邱会作。
邱会作成为总后部长,第一有人推荐;第二年轻;第三此前担任总后勤副部长兼副政委。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在很多指挥员的意识里,对后勤工作大为改观。过去都是老弱病残干后勤,随着现代化战争的洗礼,不存在前线和后方,一旦战争打响都是前线。既然这样,总后勤干部也要年轻化。
由于过去大家思想里对后勤工作的认知有限,导致总后不少老红军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少,还占据重要位置,使得很多工作运转效率很慢。邱会作一直心心念念要改革后勤人事,将一批老资格提拔一级担任副职,把主官位置让出来,让有能力而年轻的干部担任。
总政部一直把一些老干部不断往总后调,让邱会作与肖华在干部调动问题上有不同意见。肖华说很多老干部能力强,被他反怼说:既然这么出众,怎么不安排到总政部位置上。一句话让肖华没法说话。
客观来说,谁都不不希望自己管辖的单位工作上慢半拍,都想做出成绩。总政部将不好调动的干部塞到总后勤,也是为了将干部尽快就职,职务的任免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总后勤工作本来就不容易做,很多人的观念依旧停留在解放前,对后勤工作有偏见。
此时的肖华不仅仅是总政部副主任,还兼任军委副秘书长,协助罗瑞卿工作。罗瑞卿不在时,肖华具体处理工作。作为办公会议负责人,罗瑞卿听取总后的意见后,也理解总政部的不容易。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暂时委屈总后。
当时的总后有一个现象,一正多副,无论是总后一级部门,还是业务二级部门。这就是干部离退休制度没有完全实行,导致干部臃肿,机构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这样的现象早于很多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以及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