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杨成武带着700多名战士进行转移,夜宿村庄,第二天出发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华北方面司令换成了冈村宁次。这个日酋比之前的那些都有谋略,他发起的“五一大扫荡”差点给我晋察冀军区带来灭顶之灾。

据说,冈村宁次来到我华北地界,住在寓所里三月未动。这期间,他专注于研究我晋察冀边区的经济、文化、地形、结构,差点儿翻了个底朝天,制定出了一份《晋察冀边区肃正作战情报》的收集计划。

为了将此计划落实并实施下去,冈村宁次不惜用大量的钱粮收买人心,扩充到他的侦察网里。

同为中国人,不乏有些奸邪、自私、贪婪的人会去赚取这样的钱财。如此一来,晋察冀所面临的将是史无前例的浩劫。



夏日正盛,冈村宁次再次发起对我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这一次的局势相当危急,他要扫荡的竟然是我军的指挥中枢——阜平。

阜平驻扎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我军上万人马,面对敌人拉网式的扫荡,局势十分危急,行动稍有不慎,就会迎来被敌人一锅端掉的危险。

在此紧要关头,聂荣臻毅然电令爱将杨成武,令他务必破此危局,解除阜平之围。

且看紧急关头,杨成武临危受命,用他的神勇和机智力挽狂澜。

杨成武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一支队伍。阜平告急,不只聂荣臻第一个想到他,冈村宁次也“关注”了他,其扫荡计划里第一个要端掉的就是一分区指挥机关。

如此一来,杨成武要在御敌之下同时还要解围阜平,他决定不与敌人硬碰硬,选择了保存力量的战略转移。于是他精干了机构,挑选了700多人组成精锐队伍后,其他人员全部安排去了各个情报站。

随后,杨成武带着这700多人进了北娄山。



他带着队伍在山里转,敌人就跟在后面转。我军在北娄山群众基础甚好,杨成武就是要借着这种优势将敌人转晕,然后歼灭。然而,当他带着部队夜宿北娄山时,第二天一早起来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原本700多人的队伍,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上千人。

究其原因,是北娄山一带常有日军来犯,他们杀人不眨眼,谁遇上都害怕!当地群众听说杨成武要带部队转移,一合计,便都想跟着他走,这样大家就不用怕日军了。

群众是我军抗敌的基础,保护老百姓是我们的责任,义无反顾,杨成武深知这一点,便向他们点了点头,但眼神里却生出此许担忧。

这个毫不起眼的神情被参谋长看到了,他自然知道杨成武为何担心?那是因为队伍转移实为躲避敌人,队伍壮大意味着目标就越大,况且还有些老弱妇孺,之后的转移难度可想而知。



杨成武带着士兵和百姓与敌人周旋起来,一路上还不断地有百姓和难民增加进来,于是,杨成武又将队伍分出一小支,用来迟滞敌人的进攻。

几天下来,队伍好不容易甩开了敌人。

这天夜里,天空升起一轮明月,空气中除了虫鸣,并无异样。此时,杨成武的队伍正走到一处山脚下,他观察了一番地形,遂命部队在此休息。

看着群众和战士们都睡去,杨成武才略感这些天来的疲惫。转瞬,他又打起精神,指导战作参谋向各团发去战报,然而还没发完,警卫战士就突然来报:“报告,敌人追来了!”

杨成武遂命作战参谋迅速收起发报机,只一会儿工夫,枪声已然逼近。杨成武立即吩咐警卫连加以阻击,掩护大部队和群众撤离。

精锐就是精锐,只听一阵枪林弹雨过去,敌人就被我警卫连打得晕头转向。日军未成想到,对手如此强劲,一时半会也不敢冒然跟进,正好得以时间让我警卫连跟上了杨成武的大队伍。



追击不成,日军干脆包围了北娄山,旨在消灭我军队伍并活捉首领。他们将队伍拉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网,围着北娄山扫荡,眼见着范围越缩越小,最终却一无所获。

原来,杨成武早已料到敌人有此伎俩,第一时间就带着队伍和老百姓离开了北娄山。

冈村宁次的诡计没有得逞,他脑羞成怒,一个耳光过去,掀翻了被他收买的人。

日军并不死心,又重新收集四面八方汇集的情报,很快又找到了杨成武的下落。知道了敌人的招数,杨成武便改进了转移策略,一天之内,部队数次转移,他就是要与日军兜圈子。

然而,这种战略转移才进行了两天,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杨成武发现,这种短时间的转移,本来可以很好地牵制敌人,但是部队却感觉越来越累。因为转移的次数多了,大家休息的时间就短了,可眼下,队伍前脚刚刚停下休息,后脚日军就追到了,以至于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和架设电台向总部汇报情况。

杨成武太清楚了,如果一分区“失联”的话,后果是相当的严重。



他的脑海里反复思怅着日军紧追的事,不禁感到奇怪。这些山路,都是平时他带着战士们打游击走出来的,对于日军来说可谓人生地不熟,想甩掉他们,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可这一次,他们怎么就如狗皮膏药般粘上了,而且还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杨成武突然意识到:一定是自家队伍里出了问题。

于是,他下令部队立即出发,向十里之外的蝙蝠岭赶去。

蝙蝠岭的地形犹如一个口袋,不但易于隐藏,把口子一封,人就跑不出去,杨成武立刻下达命令,提前封锁蝙蝠岭出入口。届时,进入蝙蝠岭的人,不论士兵还是百姓,谁也不准出,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

望着这上千人的队伍,杨成武对参谋长说:“这几日,敌人就像长了眼睛,我们走哪都能咬上来,这队伍里定是出了奸细。”

参谋长点了点头,说自己也有这种预感,正准备向司令员报告。



两人竟然所想一致,看来奸细的存在八九不离十。因为他们都明白,一路投靠进来的难民,难免会被奸细当成障眼法混进队伍。但是,杨成武直言道:“难民不能赶,但奸细必须得抓!”

紧接着,悄无声息的搜捕行动开始了......

这些跟随部队的群众里,有沿路村庄的百姓,也有流浪在外的乞丐、难民。久经沙场的侦察员们自然有他们的办法,在不动声色地搜查之后,揪出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上千人的队伍,乞丐就有上百个,怎么唯独就揪出了他?那是因为他和其他乞丐不一样。

因为这个乞丐的口袋里装满了粮食,而且全都是小米。在当时的环境下,老百姓要想吃上纯小米,都是一种奢望,哪有乞丐那么阔气的?再则,灾难年代以乞讨为生,能讨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数乞丐几天下来口袋都是瘪的,即便讨些吃食,那也是玉米、高粱、黑豆等混合的百家粮,谁会给乞丐精粮?



而眼下这个乞丐“讨”了一袋子精粮,定是那奸邪之人,被日冠收买的。

看着眼前这个民族败类,杨成武急令:“将他就地正法!”

只见那乞丐立马跪地求饶,但终究于事无补。

果然,这个晚上,日军没有追来,战士们和老百姓都得到了好的休整,杨成武也得以安心休息。

然而,刚刚睡下,电报突然而至:阜平告急!

杨成武翻身起来,遂给聂帅发去了急电:一分区安然无恙,我立马前来接应。



这时,敌人的包围圈已然形成,枪声、炮声、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杨成武的策应下,身经百战的聂荣臻毅然选择从西北两路日军合击的间隙跳了出来,给敌人来了个金蝉脱壳,随后以声东击西之势,让日军误判了我大部队的位置。待敌人知道中计时,我军早已突围而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时,杨成武断后专打日军落单队伍,击少成多,竟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

如此一来,冈村宁次的图谋也彻底破产。



此事发生于抗日战争的至暗时刻,这绝不是敌人的最后一次扫荡。聂荣臻和杨成武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他们和中国的其他队伍一起,和庞大的中国人民一起,用自己的信念和决心,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

和平来之不易,在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勿忘先辈们的付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