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位军装甚是破旧老头和一位年轻人要去看望自己熟悉的一位省军区的司令。



直接就冲着大门去了,果不其然,被卫兵拦了下来,问:

"找谁?"

老头如实作答。

老头的话一出,卫兵心中生疑: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位领导,但是,眼前这个人却十分陌生,其中估计有什么问题。便接着问:

"坐车来还是走来?"

将军答:

"走来。"

卫兵还是向上报告了。秘书了解情况后,便怀疑这老头是过来找司令员要补助的,不想让别人打扰司令员,便随便找了个理由。

前后等了几个小时,无奈只得留下纸张纸条。

司令员同志:

我孙老汉今日特来门下拜访,适你外出,未得晤面,改日再见。

此致

敬礼!

孙毅即

而就当他和小杜走出大门不久,一辆小轿车从后面匆忙追上两人,原来是司令员的车。

司令员热情地邀请二人上车,孙毅心中也明白了是自己那张纸条被呈了上去,秘书说的司令员去省里开会也自然是假的。

到了军区会客厅之后,曾经的老部下又是递烟又是倒茶,对孙毅表示歉意地说到:

“秘书根本想不到来的是您,还得请老司令员多多谅解。”

说罢,老部下还叫来了秘书,让她给孙毅二人道了歉,心胸宽广的孙毅呵呵一笑,抖了抖胡子,没有做过多的言语。



1904年,孙毅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乳名华哥,原名孙俊华。不过孙毅小的时候还是受过几年教育的,1920年,因为家里实在是供不起他读书了,他才不得不离开了学校。

16岁的孙毅离开了家乡,到外面去找事做。他原名叫孙俊明,在外出的那段时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孙毅。根据他自己说法,取的就是“

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的意思。

孙毅出去闯荡的时候,外面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状况。他在外面漂泊了几年,去了上海、厦门等地,也没有找到什么事做。无奈之下,他回到了开封,投奔了自己的哥哥。

在相国寺的警察所当教员的哥哥,帮他找了一个工作,孙毅为人刚直,不会来事儿,干了没半年就把差事丢了。有一次和哥哥吵了起来,哥哥没好气地抢白他"出去拉洋车也比闲着强"。

这句话让19岁的小伙子伤了自尊,孙毅告别哥哥,跑到开封当了兵.



在旧军队,他认识了影响一生的朋友赵博生。那时孙毅是26路军少校参谋,赵博生是26路军参谋长。两人出身境遇类似,有很多共同的语言,经常在一起谈心,赵博生多次在孙毅面前介绍红军的情况,孙毅不由得把旧军队和红军相比较,慢慢对旧军队的有了清醒的认识,明白只有红军才真正能救国救民,内心充满了向往。

1931年,蒋介石第三次反围剿失败,其他各军都撤出了苏区,只有第二十六路军孤军驻守宁都,军内对此十分不满,

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等人发动了“宁都起义”。

起义刚刚发起,就吸引了众多支持者,孙毅所在的25师师长带兵逃跑,群龙无首。孙毅受到赵博生的影响,心里早已经偏向共产党,于是在他的极力劝说下,25师在孙毅的带领下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

随后孙毅带部队加入了红14军,加入共产党的队伍,那时孙毅才知道,原来赵博明早年间已经弃暗投明,成为了共产党中的一员。

孙毅在21岁时曾负过一次伤,伤还未愈又大病了一场,因此卧床两个多月,险些丧命。康复之后,孙毅已经瘦骨嶙峋,胡子却长了很长。

加入红军后,孙毅一直留着胡子,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朱老总,朱老总通过他的胡子认出了他就是孙毅,笑着问他为何违反条令蓄须,“你难道不怕我关你禁闭吗?”孙毅回答:“不怕,总司令。”



朱老总问他为什么要留胡子,孙毅答:

“当初我一场大病,身上的油全跑了,肉也跑了,只有这胡子不肯跑,不但不跑还一个劲得长。这胡子够义气啊,剃不得。”

朱老总听后大笑,说:那你要看好你的胡子,别人要是不同意,你就说是朱毛同意让你留的。

在长征途中,孙毅身为师级干部,是可以骑马的,但有一次被李德看见了,李德虽然在红军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但还是想方设法地摆谱,刷存在感,他看见孙毅骑在马背上,就气不打一处来,故意找茬,说孙毅是白军降将,意志不坚定,不能骑马。

很多人都替孙毅打抱不平,但孙毅却不以为然,笑着说:

“没关系,我还有两条腿呢。”

就这样,孙毅和战士们一起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直到晚年时,豪爽幽默的孙将军还笑呵呵地说:

“我真得感谢那个李德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还锻炼不出这样硬朗的腿脚呢!”

孙毅的故事连毛主席也知道了,后来见到孙毅后,还跟他开玩笑说:

“你就是红军中的孙行者呀!”

战争年代,孙毅的身体并不好。1938年深秋,在太行山上,白求恩医生给孙毅做了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完后,白求恩坦率地说:“孙校长(孙毅任抗大校长)你太疲劳了,应该立即放松身体,减轻身体的负荷量,否则你难以完成将来的重任。”

孙毅说:“白大夫你是对的,可我是校长,时刻都要坚守在岗位上。”



白求恩紧盯着这位倔强的中国军人,翘起拇指连声说道:“That'sGreat!Great!”

体检后,白求恩亲笔写了一封信给聂荣臻元帅:“孙毅校长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过度劳累,患有严重的胃病,他的生命前途不佳。”他恳请对孙毅同志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然而,白求恩大夫恐怕没有想到,60多年后,孙毅将军依然健康地活着。



1939年,一天,聂荣臻找到孙毅。

“孙胡子,你也该找个对象了嘛。妇救会主任田秀娟就不错,我给你牵牵红线。你去写封情书把她俘虏来。”

孙毅想到自己的条件犹豫了一下,又说到:

“是,司令员。”

不久之后,田秀娟收到了一封情书。开头让她哭笑不得。

“家境贫寒,结过婚,有一个孩子,在旧军队混迹过多年。”

田秀娟感觉这个人倒是挺坦率的,决定与他见见面。两个人就这样谈起了恋爱,结了婚,相伴走过了一生。

解放战争时期,他当过华北军区的纵队司令员,而且他对训练新兵并开展军事教育是非常有心得的。虽说,孙毅不是冲锋陷阵的将领,但是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1955年,中国共产党举行了授衔仪式。孙毅将军被授为中将。



但是孙毅将军面对这个称号寝食难安。他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称号。在思虑再三之后,孙毅将军向中央说明情况,自己这些年来的贡献和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被授予中将。如果中央看得起我,给我少将,我都会感觉是我的荣幸。

孙毅将军到河北一县城看望自己入伍的儿子,将军没有用配置的公务用车,而是搭乘公交车,自费住普通旅馆。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得知后,连忙派人来为将军接风洗尘,将军平和地说:"告诉你们司令员,我这次是来看望我儿子的,没有公事,今天就不打搅你们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背上行李,徒步走到儿子住处。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还依然有余震,有些人都不敢睡在自己家里。孙毅将军让警卫员将大门打开,让附近的群众进来,也算有个地方待。同时,他还让人专门搭建了防震棚,让大家可以在下面踏实地休息。到饭点了,有些不敢回家煮饭的,将军又让人准备他们的饭菜,同他们一起吃,众人都非常感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选拔年轻干部进入领导岗位成为大势所趋。



此时,邓小平号召军队的老干部以身作则,早点退位,带动干部队伍年轻化,但是大家对于邓小平的号召并不积极。

尽管战功累累,可将军依旧淡泊明志,不想带乌纱帽。

1983秋天,他甚至在总参党委会上向自己的晚辈三鞠躬,最终得以顺利辞去自己总参顾问的职务。

将军常言:“不能只想自己的事,自己的名利,要多想国家、人民的大事”。

从50年代开始,孙毅就经常奔走在北京中小学讲台上,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讲红军长征故事。

80年代开始,孙毅退居二线,闲暇的时间多了,就更是一头扎进关爱青少年的事业之中。

据统计,80年代以来,孙毅共担任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青少年做传统报告900多场,听过他传统报告的青少年多达数十万。



1993年孙毅过90岁生日,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对孙毅说:

“我要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希望你带个头,成为全军的第一个百岁将军!”

2003年7月4日13时50分,孙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成为中国首位“百岁将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