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和丈夫合影



这是1953年梁再冰和丈夫于航合影,两人同样眉清目秀,非常般配。

梁再冰出生于1929年,正值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

童年时期,她随父母经历了抗战流亡迁徙,从北平到昆明再到李庄。

林徽因曾对年幼的梁再冰说:"若日军打来,我们就跳进长江。" 这种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

1949年,梁再冰放弃学业,随后加入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这段经历,也为她与丈夫于航的相遇埋下伏笔。

1953 年,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的梁再冰结识了同样身为记者的于航,两人因共同的志趣走到一起,步入婚姻殿堂。

40年代和父母合影



这是1949年,梁再冰放弃学业出发南下前,和父母的合影。

梁再冰做出退学参军的决定时,林徽因当时是反对的。

林徽因得弟弟,便是在抗战中牺牲于空战,她深知战场得艰辛与危险。

女儿虽然是新闻工作者,但是仍需要跟随部队,在战火中传递捷报。

此时的林徽因已切除一侧肾脏,结核菌侵蚀着她的肺叶,每到深夜便剧烈咳嗽。

林徽因曾在给费慰梅的信中写道:“我无法想象,当弹片穿透女儿单薄的军装时,我该是多么悲痛”。

梁思成则从另一个角度劝阻:"你母亲和我用二十年时间才建立起中国建筑研究的基础,你真的要放弃北大的学业,去做一名战地记者吗?"

他的担忧不仅是对女儿安危的牵挂,更饱含着对家族学术传承的隐忧。

然而,梁再冰心意已决。

最终,梁思成在女儿的参军申请书上签字,附加了一个条件:"每月必须寄回一篇战地速写。"

梁再冰启程南下的那天,林徽因到胡同口送别。

她坐在藤编轮椅上,裹着梁思成的旧风衣,看着女儿背着帆布包消失在晨雾中。

这个场景被邻居林徽因的学生记录下来:"先生的目光追随着女儿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手指一直紧紧攥着轮椅的扶手。"

60年代和子女合影



这是60年代,梁再冰带着子女和梁思成的合影。

梁再冰和于航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长子于晓东生于1955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后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论证。

他曾在接受《建筑学报》采访时表示:“外祖母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纹饰,是我学习传统建筑美学的启蒙教材。

长女于江生于1956年,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成为自由撰稿人。

她的散文集《檐下春秋》以家族视角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命运。

其中《母亲的景泰蓝耳环》一文,细腻描写了梁再冰与继母林洙从隔阂到和解的过程。

小女儿于葵出生于1962年,在1984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她创办的软件公司专注于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其团队开发的 “佛光寺三维建模系统”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保护范例。

2024年,她在宾大毕业典礼上代表林徽因发言时说:“外祖母用建筑丈量文明,我们这代人要用科技延续她的理想。”

晚年梁再冰



退休后,晚年梁再冰专心整理父母遗作。

同时,与女儿于葵合著《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用亲历者视角还原历史。

梁再冰在谈起当年离校从军时得经历,心中觉得当年还是对不起母亲。

因为当时的林徽因已经被医生断定时日无多,而作为女儿却选择离家千里。



2004年林徽因诞辰百年时,75岁的梁再冰在母亲墓前落泪:“母亲临终前叮嘱我‘莫负读书身’,我虽未成为学者,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她的理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