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铭

1945年4月,空军第三路司令王叔铭突然给昆明防守总司令杜聿明打来电话,说:“光亭兄,‘老头子’点名让你立刻来一趟重庆,说是有要事相商,你这边尽快安排一下吧。”

杜聿明心中微微一凛,能让老蒋在这个时候紧急召见,绝非寻常小事。他放下电话,立刻吩咐副官安排专机,准备飞往重庆。

没过多久,杜聿明便抵达了重庆,并在侍从室官员的引导下,走进了老蒋的官邸。

刚见面,老蒋便开门见山地说:“光亭,这次叫你来,是有一件非常重要,也非常棘手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办。”

杜聿明挺直了身板,说:“请校长示下,学生一定尽力完成。”

老蒋看着杜聿明,突然问道:“云南的龙云,你觉得怎么样?”

杜聿明回答说:“龙主席主政云南多年,在地方上颇有声望,抗战期间也为国家出过力。”

老蒋摆了摆手,打断了杜聿明的话:“这些我都知道。但是,现在抗战即将胜利,国家需要统一,政令需要畅通。龙云在云南拥兵自重,俨然独立王国,这对我们未来的规划,是个不小的隐患哦。”

接着,老蒋又说道:“中央已经决定,拟调龙云到重庆担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我担心他跋扈惯了,未必会乖乖听从中央的命令。所以,你要做好在军事上彻底解决龙云的准备。”

接着,两人就具体的行动细节进行了讨论。老蒋询问了昆明城内龙云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主要亲信等情况,杜聿明一一作答。



老蒋和杜聿明合影

杜聿明分析道:“目前龙云直接控制在昆明市区的部队,主要是两个步兵师的编制,再加上一个宪兵团。这些部队虽然忠于龙云,但装备和训练水平,比起我们的中央军,还是有差距的。此外,云南省内还有一些零散的地方保安团和交通警察大队,分布在各地,短时间内难以集结形成有效威胁。只要我们行动迅速,出其不意,在军事上解决昆明城内的龙云武装,问题不大。”

听到杜聿明如此有把握的分析,老蒋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好,光亭,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立刻回昆明,秘密进行准备工作。记住,一定要严格保密,行动务必慎之又慎,时机我会再通知你。”

“是,学生明白,请校长放心!”杜聿明起身立正,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当天晚上八点多,杜聿明飞抵回昆明,趁着夜色,乘坐一辆黑色轿车悄然返回了司令部。

他先是在司令部里转了一圈,看似随意地询问了一下近况,实则是在暗中观察,感受着昆明城内表面的平静。很快,杜聿明得知了一个消息:龙云的心腹参谋长刘耀扬,此刻正在举办宴会。

杜聿明心思急转,如果自己刚从重庆回来就闭门不出,反而更容易引人怀疑。于是,他略作整理,便驱车赶往宴会现场,与刘耀扬打了个照面。



前排右一:刘耀扬

彼时,抗战尚未完全结束,滇军的精锐部队——由龙云的心腹干将卢汉(龙云的表亲)担任总司令的第一方面军,正驻扎在滇南及中越边境一带。这支部队包含了第60军、第93军、第二路军,都是由云南子弟组成的劲旅,战斗力相当强悍。虽然名义上第一方面军还包括了关麟征(中央军嫡系)指挥的第52军,并且关麟征担任副总司令,但谁都知道,这支方面军的灵魂是卢汉和滇军。

老蒋反复思量:如果在昆明对龙云动手,消息一旦传出,远在滇南的卢汉必定不会坐视不理。滇军如果挥师北上,救援昆明,事情就会演变成中央军与滇军的大规模内战。这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老蒋极力想要避免的。他需要一个万全之策,一个能将滇军主力合理地、不引起怀疑地调离云南的借口。否则,贸然在昆明动手,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后果不堪设想。

8月9日,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前夕,老蒋认为时机正在成熟,便再次将杜聿明紧急召至重庆,进行第二次面授机宜。

老蒋说:“光亭,解决龙云的事情,不能再拖了。你这次回去,除了继续加强军事部署外,还要严密控制云南的通讯、交通及各机场。总之,要布下一张天罗地网,绝不能让龙云有任何机会逃脱,或者与外界联络求援。”

8月11日,返回昆明后,杜聿明立刻秘密召集了他的几位核心部下,包括第五军军长邱清泉、青年军第207师师长罗友伦等中央军嫡系将领。

杜聿明说:“各位,我们很快就要奉命前往各大城市进行接收。为了确保接收工作万无一失,需要在昆明进行一次实战化的演习,目标是模拟迅速控制城市关键节点。你们回去后,立刻召集各自部队排级以上军官,进行沙盘推演,务必让每个基层军官都熟悉自己的任务区域和行动路线。”



杜聿明

为了让这场“演习”看起来更加逼真,也为了麻痹龙云,杜聿明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一反常态,显得异常“忙碌”。他频繁地深入到第五军和207师的各个营地,亲自给基层军官们上课,讲解“演习方案”中的战术要点、协同信号、紧急预案等等。杜聿明讲得极其认真,甚至会亲自到训练场上指导部队进行分队演练。

这种公开的、大规模的“演习”准备活动,自然也传到了龙云的耳朵里。但由于杜聿明做得太过“透明”,反而让龙云及其幕僚们放松了警惕。他们普遍认为,这确实是杜聿明在为即将到来的城市接收任务做准备,毕竟,打仗和维持占领区的治安是两码事,提前演练一下也无可厚非。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老蒋便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受降命令。其中,与云南关系最密切的一条是:命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率领所部即刻开赴越南,接受越南北部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的日军投降。

这个命令来得“恰逢其时”,理由也冠冕堂皇:入越受降,是代表中国洗刷百年耻辱,扬国威于海外的光荣使命,滇军作为距离越南最近的中国精锐部队,当仁不让。

为了让龙云无法拒绝,也为了进一步抽空云南的军事力量,老蒋的命令中还特别加了一条:声称根据情报,越南境内的日军可能会有阴谋抵抗,卢汉所率兵力略显不足,要求龙云“以国家大义为重”,立即在云南现有地方部队的基础上,再扩充组建一个军,随后也加入入越受降的序列。



龙云

接到这份命令,龙云陷入了深深的疑虑和矛盾之中。

一方面,率军出国接受宿敌日本的投降,这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军人,尤其是像龙云这样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地方实力派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荣耀。能让滇军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行使战胜国的权力,这是为云南、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天赐良机,似乎没有理由拒绝。

但另一方面,老蒋的算计,龙云并非毫无察觉。中央军的部队早已利用抗战的机会大量进入云南,遍布要地。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几乎全部家底——滇军主力悉数调出云南。这其中的风险,龙云岂能不知?

龙云的嫡系将领张冲曾劝说道:“龙主席,入越受降固然风光,但万万不可将所有滇军都派出去啊。昆明乃我根本之地,务必留下足够的力量以防不测。老蒋此举,不得不防啊,至少要留下一部分精锐,以观其变。”

正当龙云纠结万分时,老蒋本人突然亲自飞抵昆明“视察”来了。

与龙云的会面中,老蒋绝口不提任何可能引起龙云不快的话题,反而一口一个“志舟兄”(龙云字志舟),语气诚恳,态度谦和。

老蒋对龙云说:“志舟兄,这次入越受降,责任重大,国际观瞻所系。越南北部形势复杂,法国人也想插一手,我们必须抢占先机,稳定局面。放眼全国,论地理之便,论部队之精锐善战,除了志舟兄你和能征善战的滇军,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接着,老蒋开始忽悠龙云,说:我已经决定了,将来北纬16度线以北的越南地区,其行政管理、经济开发等事宜,都可以委托给云南省政府代管嘛。受降任务完成后,除了留下少数部队协助维持治安,大部分滇军主力,即刻调回云南。此外,中央正在考虑,下一步要组建一支远征军,代表中国进驻日本本土,彰显我战胜国之威仪。这件事,我初步考虑,也打算交给志舟兄你去具体负责筹办。不过嘛,当务之急,还是入越受降。越南那边情况紧急,日军虽降,但散兵游勇、地方势力错综复杂,中央军一时半会儿也无法从各地悉数调集到位。所以,这件事,非志舟兄和滇军出马不可了,只有你们去了,才能尽快稳定越北局面。”



老蒋和龙云合影

在老蒋这番天花乱坠的描述下,龙云果然动了心,最终做出了决定:听从中央号令,派出滇军主力入越受降。

当然,龙云也并非完全没有保留。他还是采纳了一部分亲信的建议,决定将自己最信任、也最容易掌控的一支部队——由他的次子龙绳祖指挥的滇军暂编第19师,留守昆明及云南各地,作为看家护院的力量。

随着滇军主力悉数调离云南,老蒋再无任何顾忌。现在,该是收网的时候了。

1945年9月27日,老蒋亲笔写信给杜聿明,由王叔铭转送。

信中,老蒋明确指示杜聿明:“即刻完成所有军事部署,准备采取行动,但不能伤及龙云性命,如果龙云拒不配合中央命令,甚至试图反抗,则可断然采取措施,炮轰五华山(云南省政府所在地)。”

杜聿明收到信后,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迅速回信,言辞简练而坚定:“校长,昆明方面一切准备就绪,各部队均已进入预定位置,随时可以遵令行动。但五华山乃省府中枢,亦是昆明象征,若非万不得已,最好避免炮击,以免损毁严重,影响民心,徒增事端。”

老蒋是否采纳了杜聿明的建议尚不可知,但行动的命令很快就下达了。



杜聿明

9月30日凌晨,根据杜聿明的周密部署,早已枕戈待旦的中央军第五军和青年军第207师的士兵们,迅速将昆明城内的滇军强行缴械。

第五军军长邱清泉亲自指挥一个师,包围了云南省政府的所在地五华山。

天刚蒙蒙亮,五华山上的龙云及其卫队就惊恐地发现,山下已是壁垒森严。所有通往山下的路口要道,都被荷枪实弹的中央军士兵牢牢封锁,轻重机枪的枪口黑洞洞地指向山上。更令人心悸的是,在山下的开阔地带和制高点,一门门野战炮、山炮已经调整好了射击诸元,炮口正好对准了山上。

邱清泉几次通过电话向杜聿明请示:“司令,我们已经完全包围了五华山,龙云插翅难飞,是否即刻发起攻击,冲上山去,一举解决问题?”

但老蒋要的是活着的龙云。因此,在没有接到进一步明确指示,或者龙云没有做出明确的激烈反抗行为之前,杜聿明不能贸然下令强攻,以免事态失控,所以拒绝了邱清泉的请示。

10月2日下午,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宗黄、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关麟征飞抵昆明,并带来了老蒋的“手令”: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赴重庆出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同时任命卢汉为新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在卢汉未返回昆明到任之前,由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宗黄代理省主席职务。

为了让龙云尽快“妥协”,杜聿明请龙云的把兄弟、在云南政坛同样有相当分量的元老胡瑛上山斡旋。



邱清泉

10月4日清晨,胡瑛怀揣着老蒋写给龙云的一封看似劝慰、实则施压的亲笔信,面色凝重地走上了被重重包围的五华山。

一见到胡瑛,不等他开口,龙云就猛地一拍桌子,气愤地说:“岂有此理,老蒋口口声声说我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好嘛,我的人前脚刚走,后脚他就让杜聿明这个家伙带兵把我给围了。今天我就不走了,死也要死在这五华山上,我倒要让全国人民看看,让国际友人也看看,到底是谁背信弃义,排除异己?”

胡瑛看着愤怒的龙云,心中五味杂陈,低声劝道:“大哥,现在不是置气的时候。跟他们硬拼,我们没有任何胜算。您想想,现在我们手里还有什么?卢汉的主力远在越南,鞭长莫及,而且他们背后有关麟征、杜聿明的部队盯着,恐怕归路都已经被掐断了。昆明城里,又被邱清泉第五军把控。城外,滇西方向还有王凌云、霍揆彰的中央军虎视眈眈。我们的暂19师被缴械了,其他几个零散的保安团,被分割包围在各个县城,自身难保,哪里还能赶来昆明救援?我们现在拿什么去跟人家硬碰硬?大哥,形势比人强,还请三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胡瑛苦口婆心的劝说,像一盆冷水,逐渐浇灭了龙云心中的怒火。他瘫坐在椅子上,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良久,龙云抬起头,对胡瑛说:“好,我可以考虑离开昆明。但是,我有三个条件,你替我去跟杜聿明说。”

“大哥请讲。”胡瑛精神一振。



胡瑛

“第一,”龙云竖起一根手指,“云南省政府主席的职务,我必须当面、正式地移交给继任者,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地被赶走,这是体面问题。”

“第二,”他竖起第二根手指,“所有被他们缴械、关押的我们云南的军警官兵和其他相关人员,必须立即全部释放,恢复自由。”

“第三,”他竖起第三根手指,语气变得格外坚定,“包围昆明市区的第五军,必须全部撤离市区,恢复正常秩序,并且立即解除全城戒严!”

胡瑛将龙云的三个条件一一记下,立刻下山,赶到设在岗头村的杜聿明指挥部进行转达。

杜聿明听完胡瑛转述的条件,与在场的李宗黄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胡瑛说:“胡老先生,您辛苦了。关于龙主席提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商量。前两条,移交职务以示尊重,释放被俘人员以示和缓,原则上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向委座请示,尽量满足。但是要求第五军立即撤出市区并解除戒严,恕难从命。现在是非常时期,第五军刚刚接管防务,人心未稳,如果贸然撤出,万一再生变故,谁来负责?再者,第五军好不容易开进城来,稳定了局势,如果现在撤出去,将来万一需要再进来,岂不是又要经历一番波折,甚至可能流血冲突?立即解除戒严,城内秩序也无法保证。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能答应。”

最后,杜聿明表示如果龙云不在10月5日前离开昆明,前往重庆,第五军只能强行攻上五华山了。

胡瑛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他说:“杜司令,蒋先生给我的亲笔信上,写得明明白白,是‘调’龙主席去军事参议院任职,并没有说非要弄得兵戎相见,甚至要抓个‘死’的去嘛。你们这样步步紧逼,把事情搞僵了,恐怕对谁都不好交代吧。再说,龙主席现在手上的力量,你们又不是不清楚,第五军撤出昆明市区,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风险?”

杜聿明摇了摇头,表情严肃地说:“胡老先生,话不能这么说。根据我们最新截获的情报显示,龙主席并未完全死心,他正通过秘密渠道,分别给云南各地的旧部和地方武装团队下达命令,让他们想办法向昆明集结,企图里应外合,负隅顽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敢掉以轻心?如果他执意不服从中央命令,那我们不仅要动用地面部队,必要时,空军的飞机和装甲部队的坦克,也只能硬上五华山了!”



李宗黄

胡瑛被杜聿明这番软硬不吃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地说道:“我看龙主席提出的条件并不过分,合情合理。如果诸位真的完全无视公理人情,铁了心要用武力解决,非要打,那就请打吧。我胡某人自叹无能,斡旋不了,就此告退了。不过,丑话说在前面,真要打起来,昆明城里的老百姓何辜?五华山上的历史古迹何辜?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国内外的舆论,也一定会做出他们的判断。到时候,责任由谁来负,你们自己掂量!”

说罢,胡瑛作势就要拂袖而去。

眼看谈判就要彻底破裂,旁边的李宗黄等人连忙上前拉住胡瑛,纷纷打起圆场:“胡老先生息怒,有话好说,何必如此?还请胡老先生顾全大局,继续费心斡旋,争取和平解决嘛!”

杜聿明见状,也知道不能把胡瑛这位在云南颇有声望的老先生彻底得罪,只好放缓了语气,也请胡瑛坐下,表示愿意继续沟通,并请他再次上山,继续做龙云的工作。

然而,经过几番反复的磋商、传递消息,僵局依旧未能打破。龙云那边,或许是出于最后的尊严,或许是还抱有一丝幻想,仍然坚持他提出的三个条件,尤其是第三条,必须让第五军撤出市区。而杜聿明这边,则死守着底线:龙云必须在10月5日动身去重庆,否则一切后果自负。他还再次放出狠话,威胁说,如果龙云到时不走,他们将不得不下令疏散五华山附近的居民,然后就准备实施强攻了。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五华山上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时候,老蒋亲自从重庆发来电报,说:“中央同仁均仍盼志舟兄(龙云之字)能顾全大局,于五号(10月5日)来渝共商国是。国家不可一日无统一之政令,云南不可一日无安定之局面。如兄逾期不至,则中央只能将其视为违抗命令,且恐另有企图。届时,纵中正与兄私谊再厚,亦爱莫能助,无法转圜矣。”

10月5日,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风尘仆仆地从越南河内飞抵昆明。刚一见面,他就劈头盖脸对杜聿明一顿训斥:“光亭,我早就跟你说过,处理云南的事情要稳妥,要讲策略,你怎么搞的?现在好了,把龙云给彻底惹毛了,弄得骑虎难下,还得我亲自跑一趟来给你收拾残局!”



何应钦

何应钦的这番话,虽然是在责备杜聿明,但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出马摆平此事的十足信心。在他看来,凭着自己的资历、地位以及与龙云过去的一些交情,只要他亲自上山,好言相劝一番,龙云必然会审时度势,乖乖就范。毕竟,大局已定,再硬撑下去,除了自取其辱,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何应钦显然高估了自己的面子。当山上得知是何应钦要上来“劝降”时,原本就憋着一肚子火的龙云,火气腾地一下蹿得更高了。

龙云根本不买何应钦的账,一定要宋子文来谈才行。

龙云的这个反应,让何应钦碰了一鼻子灰,也让山下的杜聿明等人颇感意外和棘手。他们没想到龙云的态度如此强硬,连何应钦的面子都一点不给。无奈之下,杜聿明只能立刻将情况电告重庆。

老蒋得知后,虽然可能对龙云点名要宋子文来谈感到有些意外,但为了尽快解决这个拖延已久的麻烦,避免夜长梦多,他还是迅速做出了决定。

当天傍晚时分,宋子文飞抵昆明。宋子文没有耽搁,下飞机后直接上了五华山,与龙云密谈了几个小时,才最终说服龙云。

10月6日中午时分,龙云和何应钦、宋子文等人同乘一架飞机飞往重庆。



宋子文

龙云离开昆明时,杜聿明等人来送行。龙云看着杜聿明,说道:“光亭,扪心自问,我龙某人自你率部驻扎昆明以来,可曾有半点亏待过你?可是你呢?为何要在半夜三更,调动大军,包围我的住处,甚至用炮口对着这五华山?在你发动兵变的那一刻,我名义上还是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主任,是你的顶头上司!你这样做,算不算是目无长官?算不算是以下犯上?”

面对龙云这番夹杂着愤怒、失望和质问的话语,杜聿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显得有些尴尬。确实,在他驻军昆明的日子里,为了麻痹龙云,也为了工作便利,他对龙云一直表现得极为恭顺,大小事务,都主动请示汇报,姿态放得很低。龙云也确实对他印象不错,甚至在老蒋面前公开夸赞过他:“杜聿明这个人,是个将才,懂规矩,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中央派他来云南,我是很放心的。”

龙云哪里能想到,就是这个他曾经赏识和信任的杜聿明,竟然会如此“出色”地给他上演了一出“灯下黑”的戏码,不动声色地就把自己经营多年的老巢给端了。这其中的反差和背叛感,让龙云如何能够释怀?

杜聿明张了张嘴,似乎想辩解些什么,但最终只是低下头,含糊地说了句:“龙主席,误会了,我也是奉命行事。”

龙云冷哼一声,转身上了飞机。飞机抵达重庆后,龙云被“安排”住进了指定的寓所,名为优待,实为软禁。

没过几天,老蒋也从西昌赶回了重庆,并“主动”约见了龙云。



何应钦、宋子文、龙云、卫立煌、李宗黄、杜聿明

一见面,还没等老蒋开口,龙云就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抢先质问道:“委座,你若真想免去我的军政职务,直接下一道命令就是了,何必要来这一手?”

老蒋闻言,脸上立刻露出了“震惊”和“无辜”的表情,连连摆手,把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志舟兄,你误会了,这件事,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这完全是杜聿明擅作主张,鲁莽行事,才闯下了这么大的祸。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对志舟兄动武,我接到报告后,也是非常生气,已经严厉斥责过他了!”

龙云听着老蒋这番鬼话,心中冷笑连连。他当然清楚,没有老蒋的授意甚至密令,借杜聿明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动自己一根汗毛。

于是,龙云顺着老蒋的话头,将了对方一军:“好,既然委座也认为这完全是杜聿明个人的责任,是他闯下的祸。那么,他这种目无长官、擅自用兵的行为,如果不受到严厉的惩处,将来如何警戒他人?”

老蒋见龙云把矛头对准了杜聿明,心中暗喜,立刻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向龙云保证:“志舟兄放心,对于杜聿明的错误行为,中央绝不会姑息,我一定会对他严加惩处,给志舟兄一个交代!”

为了让这出戏演得更逼真,10月14日,老蒋将杜聿明紧急召到重庆。在一次秘密的单独会面中,老蒋先是“安抚”了杜聿明一番,高度评价了他此次行动的“功绩”,然后话锋一转,面授机宜:“光亭啊,这次你虽然立了大功,但也确实给中央带来了一些被动。为了平息舆论,也为了安抚龙云那边,需要你暂时受点委屈,承担一下责任。”

杜聿明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深知老蒋的用意,立刻立正站好,慨然表示:“学生一切听从校长安排,对个人荣辱得失决不计较,请校长放心处分学生吧!”



杜聿明

老蒋听到杜聿明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心中十分满意,高兴地连连点头说了几个“好”字。

两天后,也就是1945年10月16日,一纸由老蒋亲自签发的国民政府命令公之于众:“查陆军中将杜聿明,在处理云南事件过程中,处置失当,酿成事端,应负主要责任。着即革除本兼各职(包括昆明防守总司令等职),听候查办。另调陆军中将关麟征接任云南省警备总司令,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这道命令一出,似乎真的印证了老蒋对龙云的承诺,也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为杜聿明真的因为“惹祸”而被严惩了。

但不久后,杜聿明就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职务不降反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