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两党共同抗日。中共在潜伏战线有不少无名英雄,深入国民党军部的龙潭虎穴,其中有熊向晖和谢和赓两人,分别成为胡宗南和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胡白两人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彼此素有往来。他们战时有一次从桂林赴重庆驱车同行。前面有军车开路,后面卡车上坐着胡宗南、白崇禧和他们两个机要秘书:熊向晖和谢和赓。吊诡的是,熊谢两人各自不知道对方也是中共地下秘密党员的身份。他们都各自凭单线联系,通过李克农和董必武,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两人分别是多年前由周恩来亲自布置的闲棋冷子;他们不负所托,最终一直升迁到成为胡白两人的近身亲信。熊向晖的事迹较为人所熟知,笔者今天重点介绍谢和赓,还有他的革命伴侣王莹。



谢和赓1912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书香世代,自幼好学。1930年(18岁)到北平中国大学攻读。1932年,谢和赓投笔从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党军(冯玉祥部)后接受潜伏任务,长期埋伏,偃旗息鼓,以待时机。1934年,谢和赓因为来自广西,被派到桂林,任务是“调查桂系上层军政情况,接近国民党军政要人李宗仁和白崇禧,协助桂系开展全国抗日宣传运动”。四年间他因为工作成绩表现优秀,不断升迁。1938年,谢和赓26岁,已身居要职,肩负重任。

1939年,中共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他根据中共中央的有关指示,提出“要发展5000个党员成为隐蔽的、坚强得力的、与群众有联系并善于影响和推动群众的干部”。周恩来善于团结国民党军的将领,在大西南和白崇禧友好往来。1942年,周恩来取得白崇禧的同意,让谢和赓与另一名中共秘密党员王莹结伴到美国做国际统战工作。谢王两人当时都不知道对方也是地下党员身分。谢和赓在美国借学习和工作之便,利用舆论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谢王两人后来在美国结婚。他们留美12年,宣传工作成绩斐然。

谢和赓有《半殖民的中国经济概观》《After Six Years Of War》等著作,他的一生被誉为是具有传奇性的人物。谢和赓和王莹两人作为隐蔽工作者,在抗战时期的工作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谢和赓的二哥谢铁民是中共早期党员。受兄长的影响,他决志投身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辍学,奔赴东北察哈尔抗日前线,经冯玉祥部队的中共党员宣侠父介绍入党。1934年,谢和赓被派往东北察哈尔,先后担任抗日同盟军吉鸿昌军长和冯玉祥的秘书。1934年9月,谢和赓向组织提出,要求前往中央苏区工作,但中共北方局考虑到他的广西背景,派他回桂林以隐蔽身份打入桂系军阀上层做统战工作和调查研究,了解桂系上层军政情况。

谢和赓返广西后,不久便写出了两篇迎合白崇禧的相关文章,受到白崇禧(回族)的赏识。他持有冯玉祥和李济深的亲笔推荐信,得以顺利出任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并取得一张五路军“特别通行证”,可以出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住处。1936年,谢和赓(24岁)把握时机多次向李宗仁和白崇禧推荐宣侠父,称赞他在黄埔军校文武双全,擅长情报和联络工作。宣侠父遂被委任为广西绥靖公署上校咨议。两人在桂系站稳脚跟后,互相支持开展秘密联络和传递情报的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力邀白崇禧到南京共商国事,一致抗日。桂系领导李宗仁等为此犹豫不决,争论不休。桂系和蒋介石矛盾积怨甚深,大部分人拒绝应召,担心是《鸿门宴》,白崇禧或会一去不回,像张学良一样被蒋介石软禁。



中共的决策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此际,桂系应该和蒋介石冰释前嫌,共赴国难。谢和赓写报告给白崇禧出谋划策;以桂系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指出“这是千载一时,桂系可借机壮大自身的力量”。白崇禧看后对谢和赓欣赏不已。最终李宗仁等达成统一意见,让白崇禧(44岁)去南京,带同谢和赓以机要秘书的身份前往。

桂系反动势力一度反对谢和赓跟随白崇禧前往南京。他们忌惮谢和赓1936年两广发生“六一运动”时曾鼓动进步青年救国抗日。白崇禧是回族人,他解释谢和赓只是协助自己办理和少数民族相关事宜,联络全国伊斯兰教的党政军人员。事实是谢和赓从年轻时起,于团结民众、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建设方面有过人之长,成绩有目共睹。

1937年8月4日,谢和赓随同白崇禧飞赴南京。在白崇禧的推荐下,谢和赓兼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秘书(军阶:中校)。在南京期间,谢和赓针对抗战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写了一篇《全体性全民总动员纲领》的万言书,被白崇禧采纳,随即被破格提升为上校。谢和赓以国民党大本营军官的身份,将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战报的分析材料,通过南京八路军办事处转呈给毛泽东和朱德。蒋介石同意谢和赓提出“在湖南南岳组训国军”的意见和“邀请中共派代表讲授游击战术”的建议。

白崇禧组织“西北战时巡回教育班”,以扩大他在西北地区回族民众的影响。他让谢和赓担任巡回教育班的主任秘书,代表他出使西北各省。于是谢和赓开始研究伊斯兰教教义,学习有关伊斯兰教的习俗。谢和赓奉命出使西北,向广大回族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开展游击战争、以及持久抗战的道理。由于谢和赓工作成绩优异,白崇禧将“全国伊斯兰教救国协会”的工作全权交给谢和赓处理。

1938年3月上旬,当时南京已经沦陷,日军疯狂进攻,从华北南下徐州。周恩来与叶剑英在武汉会见白崇禧,商讨津浦路防御战的作战策略。周恩来建议津浦线南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淮河流域的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军;徐州以北则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到徐州后协助李宗仁指挥时,基本上采纳了这个方针,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当天白崇禧听取周恩来的建议后,会谈结束;白崇禧让谢和赓用自己的专车亲送周恩来返回。谢和赓借此机会把准备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国军番号、人员、装备等情况向周恩来详细汇报。

3月24日,蒋介石偕同白崇禧等前往徐州视察战事,谢和赓跟随。当日下午,他们到台儿庄前线巡察,徒步来到台儿庄南站桥洞内的第二集团军第31师指挥所。蒋介石了解情况后决定抽调部队进行增援,并令白崇禧等组成临时参谋团,留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台儿庄战役爆发,白崇禧每天需要和李宗仁通话汇报战争情况。为了保密,白崇禧和李宗仁使用方言暗语进行交流,往往通宵达旦。谢和赓陪伴左右并作出谈话记录,向中共中南局汇报军情,配合八路军打击日军。



白崇禧让谢和赓起草一份《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演讲稿。谢和赓连夜执笔,反复推敲,草稿几经修改后交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李克农转呈周恩来核阅。谢和赓收到周恩来修改稿后转交白崇禧。白崇禧采用了该稿发表演说,轰动全场。

1939年春,李宗仁、白崇禧派抗敌演剧二队赴南洋宣传演出,在华侨中扩大桂系的影响和势力。周恩来决定借演出的机会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动员侨胞支援国内抗战,因此全力支持,并争取到白崇禧委派谢和赓负责为抗敌演剧二队全程提供物资支援。王莹(26岁)是二队的主要领导和演剧主角,也是中共隐蔽战线的红色特工。王谢因此认识,但两人对彼此的隐蔽党员身份毫不知情。二队在桂林演出后,更名为“中国救亡剧团”,奔赴南洋做抗战宣传,辗转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1940年回到重庆。王谢两人重逢,互生情愫。

1942年,谢和赓30岁,王莹29岁。两人自从3年前因剧团活动早已认识。重庆有文化界左派人士不知就里,反对谢和赓与王莹恋爱。周恩来得知此事,他表示王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严肃认真,旁人切勿干涉。周恩来找王莹与谢和赓谈话,肯定他们恋爱关系,确认他们隐蔽身份,同时要求他们两人为了工作需要,谈恋爱要保持低调。

桂系中的反共分子怀疑谢和赓是共产党,向李宗仁建议让白崇禧将谢和赓调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党部做书记长。周恩来知道后和白祟禧商量,决定委派谢和赓与王莹赴美国,做国际统战工作。临行前,在周公馆内,周恩来找谢王两人进行工作交谈、听取领导指示。周恩来表示王莹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学习理论机会少,需要谢和赓帮助;而王莹为人处事谦虚谨慎,考虑问题周密稳重,谢和赓也需向她学习。谢和赓十分佩服周恩来细致的洞察力,表示会将王莹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提出愿做王莹的秘书,“第九任秘书”。周恩来不明所指,谢和赓便将他工作中担任过八任秘书的职务悉数汇报:吉鸿昌、冯玉祥、白崇禧、李宗仁、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军委等;他在党内的代号是“八一”。

1942年7月,王莹和谢和赓到达美国纽约。他们携带白崇禧的介绍信拜访胡适和林语堂,在互相介绍国内外有关抗战和文化界的情况后,林语堂介绍王莹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相识。赛珍珠在林语堂家为王莹举办记者招待会,介绍王莹的传奇经历。赛珍珠称王莹是“中国的海伦赫斯”,当时美国最红的女明星。于是王莹在美国成为新闻人物。1931—37年间,王莹在上海是红透半边天的电影明星。

1945年,王莹(32岁)组建中国剧团到白宫演出,赛珍珠报幕主持。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副总统华莱士夫妇和内阁成员皆出席观看。

在美国,谢和赓先后于美国世界事务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学习。期间谢和赓曾接办美国华侨报纸《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负责翻译和撰写社论的舆论工作,宣传中共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争取广大爱国华侨和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中美联手抗日,这方面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1954年,美国掀起了一股反共的“麦卡锡主义”风潮,谢和赓和王莹的身份遭到怀疑,被美国移民局扣押并关进监狱。周恩来得知后让中国外交部进行交涉。1955年,谢和赓和王莹回到北京。归国后,谢和赓任《世界知识》杂志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后被调往外交部工作。王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谢和赓2005年逝世,享年93岁。

周恩来高度评价谢和赓和王莹抗战期间在国内外开展统一战线的能力和成绩。现代学者秦九凤评价谢和赓忠肝义胆,散木和牧青都评价王谢两人是“大时代传奇性的人物”。

笔者行文至此,感慨万千,不可无诗。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赓续国魂为和平,献出青春吐芳华。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带江城浑似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