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系里本届毕业生的男生全被征调到军队里,作为中美之间的通译人员。我和一些同学被调到缅北。我们这批刚跨出校门的学生,怀着一颗保家卫国,要与日军对抗到底的心来到缅北,刚到前线,孙立人将军就接见我们。他仪态端庄,态度和蔼,看上去是个非常慈祥的,他叫我们不要受美军的气,出了事有他支持我们……”
这是和孙立人有过合作关系的吴铭绩的一段回忆,由此可见,孙立人是有着丰富军事经验且慈眉善目的将军。然而他却遭到国军高层将领杜聿明的不满。
身为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杜聿明很少单独对国民党内部的将领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同样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孙立人,他却有很多话要说。
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究竟发生了何事?他们之间的矛盾又从何而来呢?
孙立人自幼天资聪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3年,孙立人以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读书,从清华土木工程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赴美深造,学成后入职美国桥梁公司担任工程师。这一经历透露出,他在求学阶段主攻的并非军事领域,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契合建筑行业,若沿着既定轨迹发展,大概率会在工程设计领域发光发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
然而,人生的轨迹往往充满着意外与转折,这位原本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他最终转身投入军事领域,从桥梁建造者转变为战场上的指挥官。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如此重大的转变?
孙立人虽然家境富裕,但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他也目睹过山东租界德人欺负华人的场面。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人民想要不被欺负,首先国家要先强大起来。就这样,孙立人决定放弃学建筑,改学军事。而考上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也是孙立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从军校毕业后,孙立人没有留在美国,他回到中国并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1932年,孙立人被调到由宋子文一手创建的政治部税警总团工作。
或许是因为有同样的留洋经历,也或许是因为孙立人的能力显著,他很快就和宋子文成为好友,宋子文很放心把训练部队的任务交给孙立人。
孙立人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也接受美国军校的教育,在他看来,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如果能把两种教育方式进行结合,或许可以形成一套新的他自己独有的带兵模式。
孙立人不仅将所思所想付诸实践,更精心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体系。这套训练方式与当时国军其他部队大相径庭,融入了创新理念与科学方法,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训练智慧与独特见解。而他这种中西结合的军事训练思维,也造成了他和杜聿明之间的矛盾,这样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到二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由于英、美盟军缺乏准备,使日军钻了空子 ,两个月的时间,即直下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进犯缅甸,计划在印度会师。
当时我国沿海一带都被日军所侵占,外国军火、汽油等军援物资完全依靠滇缅公路,如果滇缅公路被切断,就会被日军完全包围封锁,无法得到外国的接济。
直到1941年末,日军开始攻击仰光,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1942年初,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请求,并为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组编了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由罗卓英、杜聿明率领,远征军由五个师组成,分别是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第三军以及其他特种部队组成。
上文提到,孙立人回国后在宋子文创建的税警总团工作,而此时的税警总团也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改编为新38师,孙立人为38师的师长。
新38师隶属第六十六军,也就说,杜聿明是孙立人的上级领导。而远征军中除了有中国将领之外,也有外国将领,这个人就是史迪威,他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下辖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
1942 年4月,孙立人将军亲率新编第38军进驻缅甸曼德勒。4月14日,西线战场上,英帝国缅甸军步兵第1师与装甲第7旅在缅甸中部的仁安羌油田陷入日军重围 。英军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绝境,如果再没有援军到来,他们可能真的要面临着全军覆没的惨状。
远征军长官得知后,便立刻兼程赶往救援。
第200师于4月17日接到紧急命令后,即由副师长齐学启将军率领刘放吾的113团登上汽车直奔仁安羌油田。
途径设于眉苗的英军亚历山大将军指挥部报到时,恰好师长孙立人赶到指挥部。亚历山大拿出一份英军第一师师长的电报给孙立人看:“本师已经到了绝境,困难万分,官兵无法坚持……”
短短的几句话让亚历山大脸色大变,瞬间焦虑起来。一旁的孙立人则非常镇定,他对亚历山大承诺:“我保证在24小时内击溃日军,救出你的部队……”
孙立人的话无疑给亚历山大吃了一颗定心丸,来自异国将军的救援对他来说就是及时雨,亚历山大将全部的筹码都押在孙立人身上,部队能不能脱险就看他了。
时间紧迫,孙立人决定连夜出击,在出发前,他对部队说:
“本师的力量不是单靠武器与敌人较量,主要是发挥以一当十、以寡击众的技术和攻击的精神与牺牲的决心和日军作战,先派113团来仁安羌,是解救英军,也是113团全体官兵的光荣,我们要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牺牲决心,奋勇向前!”
仁安羌之战,孙立人率领新38师成功救出了以英军司令亚历山大为首的7000余人。此战役轰动了整个英伦三岛,中国军队声威大震。
随着战争的胜利,孙立人的名声也被打响。孙立人在军事思想上主张中西结合,所以他也得到同为西方将领史迪威的欣赏,至于远征军的领导人杜聿明,史迪威和他更像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随着孙立人的成功,也引起杜聿明的不满。
仁安羌战役后,英国方面给出新决策,他们打算撤往印度,由于之前孙立人的部队成功解救了英军,所以这次也由孙立人带领的新38军掩护他们撤退。
4月下旬,英军过曼德勒后,继续朝着印度前进,但是由于英军的溃退,导致远征军陷入日军的包围中。但是我军人数比日军少很多,武器装备也比日军差,导致国军很快就吃了败仗。
这件事情被杜聿明知晓后,他果断拒绝了史迪威提出的要全军撤往印度的决策,他决定带部队返回国内。
与此同时,杜聿明也把这个消息汇报给蒋介石,蒋介石闻言大怒,立刻下令让杜聿明带着远征军通过野人山回国。
就在此时,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矛盾出现了。杜聿明毕竟出自老蒋嫡系部队,他也将老蒋的命令视为“不可抵抗”,上级说什么,他们就应该怎么做。
所以杜聿明完全同意老蒋的意见,带兵穿过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是原始森林,里面蕴藏着太多无法预知的危险,想要顺利通过野人山回国,似乎不现实。孙立人还是比较赞成史迪威的意见,先带兵前往印度,等一切安全了,再做后续打算。
最后因意见实在达不成共识,所以只能兵分两路行动,就这样,杜聿明带着他的部队走野人山那条道,孙立人带着新38军前往印度。
路途上,双方都遇到了困难,杜聿明那边跟孙立人的猜想一样,除了要面临着毒虫毒蛇之外,他们还遭遇了日军的袭击。
孙立人则在路上遇到好多由缅甸逃出的印度难民和华侨。因为天气炎热,他们大都狼狈不堪,新38军的官兵把自己的水和食物分给他们,除了给水和粮食之外,新38军还抢救了一些老弱病残。
难民们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心如死灰。他们深知,若继续滞留在这片被战火吞噬的焦土上,等待自己的唯有无法预知的危险。
当他们听闻新38军要撤往印度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缕微光。尽管前途未卜,他们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要跟着新38军一起前往印度。
杜聿明的部队人数越来越少,大部分官兵都葬送在野人山中,孙立人的部队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以饱满的精神抵达印度。
杜聿明和孙立人所带领的部队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这也直接加剧了杜聿明对孙立人这个下属的不满,而孙立人和史迪威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及之前孙立人舍命营救英军等行为,都让杜聿明觉得孙立人是在“卖主求荣”,以至于他晚年时评价他: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但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孙立人的决定减少了部队的伤亡,给部队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再加上孙立人曾经是抗日名将,他也确实为国家做出过贡献。杜聿明对他的评价还是有些严重了,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