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唐继尧一生可谓是享尽了万般风光,战功累累,备受世人尊敬。可谁料,一旦人死即如灯灭,唐继尧死时,却很少有人关心,就连当时的报纸都懒得报道他的死讯,只以寥寥数语打发了事。为何唐继尧生前死后的反差如此之大,当时的报纸评论给出了真相。
一代军阀,生时风光无限
1833年,唐继尧出生于云南,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也正是由于对云南的熟悉和势力的不断发展,他快速掌握了云南地区的控制权,成为民国时期著名军阀,滇系军阀也在他的带领下在民国政治舞台上称雄数十年。
自1913年起,唐继尧开始了他在云南的十四年执政生涯。
这十四年里,作为军阀的他深知自己与云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兴办教育,创立了云南第一所大学——东路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云南大学)。
同时他还重视市政筹办,在他的带领下,云南人民修建起第一条铁路。在发展实业方面,唐继尧主持修建了积善村、明波村的电力抽水站,提灌面积达七八万亩,使滇池周边农田实现了规模灌溉,这一系列利民利滇的政策的推行大大促进了云南地区的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唐继尧也因为真正做到利国利民,而为云南百姓所爱戴,作为军阀的他在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
但好景不长,也许是长时间被权势与金钱所熏陶,执政后期的唐继尧并不像以往那样开明,苛刻的政策使百姓怨声载道,这或许也为他死后无人问津埋下了伏笔。
死讯传来,却无人关心
1927年5月的一天,大军阀唐继尧逝世的消息被突然爆出。唐继尧逝世时年仅44岁,死因至今仍扑朔成迷。
当时的通讯尚不发达,信息的传达大多依靠报纸媒体,较为模糊。就连唐继尧逝世的具体日期,当时几家报纸的报道都不能一致,传言中去世的日期就有两个。
原本风光无限的"云南王",死后竟这般落寞,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分。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趋。
众所周知,1927年,北伐战争的号角已接近尾声。"打倒军阀"这一口号仍响彻大江南北。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类大事先后发生。
其一便是即将结束的北伐战争,这场战争意味着统治中国长达十六年的北洋军阀即将土崩瓦解,也正因此,曾经赫赫有名的滇南军阀唐继尧名气已大不如前,反而是在大众都高呼的"打倒军阀"口号下成为了被讨伐的对象。
也正是在这一年四镇守使联合反对唐继尧。唐继尧黯然下野,正式结束了自己对云南14年的统治。上交兵权后不久,唐继尧的死讯就突然爆发,对于这位年仅44岁的曾经的"云南王",大众的目光自然不会再放在其身上。
再加上这年里国共合作的破裂,蒋介石下令镇压共产党等一系列关乎国家命运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弹一般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大反响。与以上一系列事件相比,这位已经过气的老牌军阀的死讯的"重要性"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当时的报纸甚至都懒得报道他的死讯
对于唐继尧的死讯,从当时的报纸报道来看,并未有极为突出的描写。
当时的《东方杂志》只报道了其死讯,未做其他任何阐释,简简单单的一行枯燥无味的文字自是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致。《青白》杂志也只对此评说道:
"从前煊赫不可一世的唐大帅,现在是无声无臭的死了! "
从这些报纸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唐继尧的死讯并不足以引人注目,这位生前显赫的北洋军阀,如今早已威风不再了,并没有什么报道价值。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慨"人死如灯灭",即使是当年威风赫赫的大将军,死后也不得不接受无人问津的落寞局面。
此外,从当时的时事评论中来看,唐继尧的悲哀还有其自身原因。
虽说唐继尧在早年执政期间很是开明,也积极注重云南的发展建设,但执政晚期的唐继尧军阀本性尽显,剥削压迫无一不做,惹得百姓和自己的部下都怨声载道。
因此当时的时评认为,唐继尧确有经国之才,也满腹知识,志向远大,野心可畏。但他并未愧对"军阀"这一称号,未失军阀本性,军阀所有的通病他也都一一具有。像是任人唯亲、刚愎自用,毁了他统治的根基。
再加上他自身性格的缺点,骄横霸道、不可一世、恣意妄为的个性实在是难以笼络自己的下属。正如时评中所写:
"性愈下猛,其以事获罪者,必传见。果一见怒骂,则斯人庆更生矣; 若气和而辞下,部下必请辞。略一旋踵,唐手一挥,枪自衣袋出,即血溅五步矣"。
以上言论,字字皆预示了唐继尧的悲剧。
由于人心不稳,唐继尧的统治并不能得到自己下属的全心支持。在他统治的后期,从下属顾品珍的反叛,到龙云等的兵变,唐继尧的军事王国在一点点瓦解。
这一结果的产生,除了局势动荡的原因之外,也与唐继尧自身的为人处世的做法息息相关,所谓"人心换人心",军阀式的强权政治是没法真正笼络住人心的,再加上动辄打骂,不把下属当人看的行径也是他最终失败的不二理由。
总结:
无论唐继尧的悲剧缘何而起,从中我们都可以学到一些道理。时势能够造英雄,亦能够将英雄掩埋在历史的风沙中。生前可能风光无限,但死后也只是历史长河里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小砂砾。唐继尧的人生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