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是个大汉奸,投靠日本人卖国求荣,如果他不死,抗战胜利后即便不枪毙,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手下的陈公博、丁默邨等一大批汉奸,都是被处决的。
其实早期的汪精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为了追求民主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他原名汪兆铭,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父母去世得早,从小寄养在叔叔家中,就见识了社会的冷暖和人性的善恶,他怀念自己的父母,怨天忧人,逐渐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性格,却又充满着对命运的不屈和挣扎。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非常努力读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广州府院的童生考试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秀才),相当于现在全省高考的状元。如果他再努力一下,考个举人,中个进士,也未曾不可,但历史的车轮没有给他机会,大清摇摇欲坠。
他作为广东省杰出的青年才俊,次年被官费送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广东人有一个以孙先生为首的文化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弘扬民主精神,建立共和的。
汪精卫认识了孙先生之后,认为孙先生所弘扬的思想,正是他的期望,所以鞍前马后地追随,首先加入了孙先生和胡汉民领导的兴中会,由于他的文笔很好,很快成为骨干。1905年,孙先生和黄兴等人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为中国同盟会,汪精卫成为第一批同盟会的老会员。
同盟会成立之后,以报纸的形式进行宣传,创刊了《民报》,与康有为等保皇派的《新民丛报》针锋相对。《民报》的主编是章炳麟和陶成章,而真正执笔的就是有胡汉民、汪精卫等几个人。
汪精卫不愧是广东第一秀才,以“精卫”的笔名写文章,寓意自己要当一名填海的精卫鸟。他文笔辛辣,相继写出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影响了很多人,使得大批的热血青年加入同盟会,要创立了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
1906年,汪精卫毕业之后,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的高薪聘用。果断跟随孙先生去南洋筹款和设同盟会分会,到了南洋之后,他担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把孙先生的革命思想洒向了南洋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孙先生如期筹到了革命的经费。
1908年,对于汪精卫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年他在马来西亚认识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汪精卫长得眉清目秀,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帅小伙,陈璧君为之倾倒,毅然跟着他一起革命。但是一心革命的汪精卫,尽管年纪不小了(26岁),却没有考虑个人的终身大事。
他按照孙先生的指派,继续宣传革命精神。1910年,汪精卫回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没打算活着,但陈璧君很欣赏他,尽管连两人没有结婚,毅然和他同居了几天,尝了身为男人的味道,让汪精卫没有遗憾。
刺杀果然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他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想学着谭嗣同那模样,豪气万丈地走上刑场,哪知陈璧君舍不得他去死,已经拿着她爹的钱贿赂了肃亲王善耆,改斩首为监禁。
肃亲王善耆知道汪精卫的身份,是孙先生的亲信,所以不断派人游说。汪精卫的性格本来就是矛盾性质的,被肃亲王那么一劝说,也觉得肃亲王说的很有道理,革什么命呢?人生在世,不就是追求钱财和权力吗?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释放汪精卫并以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时南北和谈期间,汪精卫明为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却暗中为袁世凯卖命,还一个劲的游说孙先生让权,他利用自己在革命队伍中的名气,提出了“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间接逼迫孙先生让权。
孙先生考虑到革命力量的悬殊,不愿南北起战端,不得不让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
汪精卫为了体现他的“六不”主义,与陈璧君结婚之后,没有在袁世凯的帐下任职,而是去了法国留学。
由于汪精卫这一招迂回之策做得很隐秘,彼时孙先生还没有看破,把他当成自己人。第一次讨袁运动,他没有参加,1915年第二次讨袁运动,他虽然参加了,却没有出多少力,只顾埋头写小说。写了一部《红楼梦新评》,文笔之间没有了先前的那股闯劲和热血,变得暮气沉沉。
汪精卫很想骑墙,但对于袁世凯的帝制还是很反对的,袁世凯一死,他死心塌地回到孙先生的身边。
1917年到1918年的护法运动,写了几篇文章,多少有一点作用。随后奉孙先生指派去上海办《建设》杂志,继续宣传孙先生的思想。
汪精卫由老丈人出钱支持,得到孙先生的信任。在外人看来,汪精卫就是孙先生的嫡传弟子,他也以这种身份自居。
1921年,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之后,汪精卫担任高等顾问和教育会会长等职,受到孙先生的器重。第二年,他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逐渐生于渐隆,超过了胡汉民。不过,在孙先生联俄联共的方针上,他没有胡汉民那么积极反对,而是继续骑墙,打温柔招牌。
1924年,汪精卫在国民党“一大”上,被孙先生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国民党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又踌躇满志起来,积极推进了孙先生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一部分建校费用,还是他向老丈人要来的。当时孙先生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提出了异议并排挤蒋介石(在报纸上刊登蒋介石的私生活),想自己当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先生没有采纳。
蒋介石的名誉受损,没有及时出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在黄埔第一期生的招生过程中,廖仲恺替代了一阵子蒋介石的职责。
在孙先生的眼中,汪精卫是文,蒋介石是武,只有文武兼备,民国才会强大。
在黄埔军校的开校仪式上,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汪精卫只捞了一个政治教官的头衔,排在胡汉民之前。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势力还是很弱,只控制了广州这一小片地方,随便拿出一个军阀的地盘,都比国民党的地盘还大。这一年,冯玉祥在北京起事,邀请孙先生北上议事。当年11月,汪精卫以孙先生秘书的身份,跟随孙先生去北京,与冯玉祥共商国事。
1925年孙先生病逝,汪精卫以孙先生继位人的身份,打着孙先生的名号,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改组了国民政府,并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内部,主要分成四派,分别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蒋介石。胡汉民为了夺权,抬出了孙科,而廖仲恺却不久遭人暗杀,真相至今成谜。
汪精卫不惧胡汉民,担心的是手握兵权的蒋介石。
蒋介石一直把黄埔军校看作个人的资本,打造“校长”为大的思想,积极培养亲信势力。汪精卫看不下去,在军校讲话时宣称:无论什么军事和政治,都要以国民党的党纲和政策为准,军队是属于党的,不是属于个人。
汪精卫此举撩了蒋介石的逆鳞,两人的矛盾开始激化,为了打击蒋介石,汪精卫查办了蒋的两个把兄弟,一个是走私货物的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另一个是图谋海军领导的欧阳格。
汪精卫断了蒋介石的财路,而蒋介石也没有闲着,捣鼓出了“中山舰事件”,把污水泼向了汪精卫。汪精卫被迫辞职去海外旅游。
1927年,当蒋介石想把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的时候,远在苏联的汪精卫暗中操控,使国民党政府迁移到了南京,由于资格老,名气大,被选为武汉国民政府委员会议主席,他还没有从苏联回国,所以由谭延闿暂时代理。汪精卫到任之后,马上就开会,撸掉了蒋介石的一切职务,为了得到共产党人的支持,还与陈独秀共同发表了一则声明。蒋介石一气之下,索性折腾出了“四一二事变”,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开刀,还在南京另立中央,汪精卫非常生气,开除蒋介石的党籍并予以通缉。
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分裂。
蒋介石火了,要派兵进攻武汉杀一杀汪精卫的锐气,汪精卫也知道武汉这边的军队打不过蒋介石,急忙让人请求李宗仁和朱培德等人从中斡旋:大家都是孙先生的弟子,不要闹了,还是先北伐稳固政权吧。
蒋介石一听有道理,老子还是先占据好地盘再说,他为了得到财阀的支持,频频向宋三小姐示好,只要拿下了宋三小姐,孔宋两个势力团体就为他所用。这一招汪精卫已经用过,不算稀奇,还屡用不爽。
汪精卫想与蒋介石一争高下,却不料后院起火,轰轰烈烈的湖南土地改革,触动了国民党高层的利益,引发了“马日事变”。苏联顾问鲍罗廷提出抗议,可这边,何健与朱培德等国民大员也逼汪精卫表态,汪精卫为了得到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拥护,不得不赶走鲍罗廷,开始清党。
尽管如此,仍没有改变局势,于是汪精卫通过党内的派系斗争,转移矛盾,利用何应钦和李宗仁等势力,逼迫胡汉民和蒋介石下野,但他自己也被李宗仁算计,不得不通电宣布下野,带着老婆再次去法国吃面包。
临走之前,他授意陈公博、顾孟余等人,一面继续反蒋,一面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用孙先生早先改组国民党的那一套,排挤政敌,一心把他推上去。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由于得到孔宋势力的支持,加之李宗仁为了平衡党内派系的矛盾,很快就重新起用。出山后蒋介石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又兼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汪精卫伤敌八百,自损却是一千。他以为把蒋介石摁下去了,哪知蒋介石这个打不死的小强,一下子变成了大强。不过他有声望,国民党内很多人还是唯他马首是瞻,陈公博等人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推选他为“中国国民党改组派”中央领袖,大家都想他回来主持大业。
1929年,汪精卫回国,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招揽各方势力,大肆封官,此举果然厉害,为他赢得了一些支持,也分化了蒋介石的势力。可好景没过多久,就被蒋介石开除党籍并通缉,不得不在1931年元旦发表下野声明。他玩过的招数,被蒋介石一一照搬,但效果出奇的好。
下野后的汪精卫,内心非常不服气,于5月28日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
这一幕闹剧确实厉害,广州是国民政府的起源地,还能得到当地和南洋财阀的支持。蒋介石尽管很生气,却选择了息事宁人,暂时让汪精卫蹦跶,他全力在江西“剿匪”。只要拿下江西,顺势平息广东。
这一年,东北发生了意外,汪精卫首先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