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初期作战不利,接连被傅作义打败。直到1947年,朱德总司令亲自整军,晋察冀野战军才打了翻身仗。


另一方面,晋冀鲁豫军区刘邓大军南下作战后,徐向前元帅带领二线部队连战连捷,组建了华北第一兵团。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下辖3个兵团,直属中央军委领导。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部队有10场经典战役。


一、平绥路战役

概述:1945年10月至12月,晋察冀、晋绥两大野战军攻击受挫。

抗战胜利后,傅作义率部沿着平绥铁路(北京至包头)一路东进,夺取了归绥(今呼和浩特),然后占领沿线城市,企图占领张家口。

傅作义进犯,我军集中晋察冀军区所属3个纵队和晋绥野战军5个旅,共14个旅兵力进行反击。

10月底,我军对攻击傅作义2万多人守卫的归绥城,经半个月激战,我军未能攻克,形成僵持局面。我军又抽出兵力西进,围攻傅作义部队1万多人守卫的包头,又未能攻克。12月初天气严寒,我军室外作战条件极艰苦,补给距离太远发生困难,最终不得不撤围。

此战我军兵力绝对优势,却未能攻克归绥、包头,打成消耗战。最终不得不撤出战斗。从包头撤离时,晋绥军区部队情绪激动,有的干部战士痛哭,有的骂娘,觉得从没打过这样的败仗。

这场战役我军未达到目的,傅作义得到了喘息机会,此后几个月疯狂扩大自己兵力。


二、大同集宁战役

概述:1946年7月至9月,晋察冀、晋绥两大野战军遭遇失利。

1945年底攻击平绥路战役失利后,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决定联合夺取山西北部重镇大同。

大同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将陕甘宁军区与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分割开来。大同守军兵力约1.9万人,主要是晋军暂编第38师、东北挺进军骑兵第5、第6师等杂牌部队。

我军两大军区共12万多人,兵力绝对优势,攻击大同却异常艰难。经过一个多月作战,9月4日我军还没有完全扫清大同外围据点。

此时,傅作义亲率第35军等3万多人增援大同。我军设置阻击阵地,傅作义却出其不意,派部队攻占大同东北方向的集宁城。

集宁失守后,我军不得不主动撤围大同。此战我军缺乏攻坚能力,而守军将领楚溪春异常顽强,打成了僵持。傅作义出其不意参战后,我军被迫撤围大同。

我军歼敌1.2万人,自身伤亡达近3万人,是一次重大失利。


三、张家口战役

概述:194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晋察冀遭遇大败仗。

张家口是晋察冀军区的首府,后方机关和物资补给都集中在这里。大同集宁战役失利,傅作义占领了张家口的西部屏障集宁。北平国军部队也趁机占领承德,张家口陷入包围之中。

9月29日,北平孙连仲派李文兵团5万多人作为东路进攻张家口,傅作义2万多人作为西路配合。

晋察冀军区原有32万部队,和平谈判裁员了10万人,此前两仗失利损失一部分,还有10多万兵力。聂帅将主力1纵、2纵、3纵都放在东线防守,西线仅留下4纵2个旅还有部分地方武装。

东线国军第16、第94、第53军展开猛攻,遭到晋察冀军区主力阻击,经过10多天激战,难以取得进展。眼看东线战事不顺利,蒋校长只好请傅作义出击,许诺张家口划归傅作义的第12战区管辖。


傅作义此战非常狡猾,他以一部兵力伪装主力,大张声势向大同进发,做出沿着平绥铁路向张家口进攻姿态。主力第35军、暂3军2万多人使用汽车和骑兵绕道,从北部草原山区直奔张北,这里是张家口的门户。

10月8日,傅作义部队攻克了张北县城,随后在狼窝沟遭遇李湘教导旅阻击。傅军集中炮兵火力,以6架飞机掩护,12辆坦克引导,向解放军阵地发起进攻。10月9日傍晚,傅作义部攻占狼窝沟。

10月11日,晋察冀军区仓皇撤出张家口,大批粮食和棉衣等物资来不及转移,落入傅作义手中。傅军骑兵狂追晋察冀撤退部队,我军很多干部、战士牺牲在撤退途中。

傅作义经历三连胜,势力从五原、包头扩展到归绥、大同、张家口,傅作义的部队也得到快速发展。晋察冀遭遇连败后兵力仅剩10多万人,我军从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御。

张家口战役失败,晋察冀根据地被傅作义部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我军陷入了极其困难局面。此后,傅作义又连续出击,占领雁北地区、控制了察哈尔、绥远解放区。晋察冀军区根本无力抗衡。


四、正太战役

概述:1947年4月9日至5月8日,晋察冀我军从北线转到南线作战。

1947年1月,毛主席给聂荣臻、萧克、罗瑞卿发报,告诉他们不要被傅作义牵着鼻子走。傅作义长期在山西、绥远、热河等地作战,他的部队也基本上来自这些地方。和傅作义作战,我军没有地利和人和优势,很难取得胜利。

在毛主席指导下,1947年春,晋察冀军区3个主力纵队南下,到保定地区以南开辟新战场。首先歼灭石家庄外围国民党军,然后沿正太铁路向西发展攻势。

此战役,我军切断了正太铁路180公里,歼敌12个团共3.5万人,打通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解放区联系。

此战歼敌主要是阎锡山部队,战斗力不强,却是晋察冀难得的首次胜利,振奋了我军士气。


五、青沧战役

概述:1947年6月12日至6月15日。晋察冀野战军成立后首次作战。

1947年4月,朱德总司令从延安来到晋察冀,他对军区部队进行整顿。6月初重新建立晋察冀野战军,下辖第2、第3、第4纵队和炮兵旅,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专一负责指挥作战。

6月12日晚,第2、第3、第4纵队同时对天津以南青县至沧县的铁路沿线据点发起攻击。经过3天作战,解放青县、沧县、永清3座县城,歼灭国民党军保警队、还乡团等共1.3万余人。

这是晋察冀野战军的首次进攻作战,切断了铁路,有力地策应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作战。


六、清风店战役

概述:1947年10月11日至10月22日,晋察冀野战军罕见大胜利。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蒋校长电令北平行辕抽调5个师出关增援东北。杨得志率领晋察冀野战军围攻保定北面的徐水县,拖住国军兵力,使其不能增援东北。

10月11日开始,我军猛攻徐水,2纵5旅一部一度突入城内。国民党保定绥靖公署急调第94军等部6个团,第16军4个团分为两个方向增援。敌人增援部队众多,我军难以分割包围,双方在徐水县附近形成胶着状态。

为打破僵持局面,晋察冀野战军决定主力西进,引诱援军跟进,寻找战机。蒋校长认为我军无力作战,准备撤退,15日急令驻石家庄的第3军一部共4个团北上增援。

10月17日黄昏时分,晋察冀野战军获得国军第3军北上情报,司令员杨得志、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决定抓住这支孤立敌人。为了防止保定的国军支援,我军必须保定南边包围第3军,战场定在定州县清风店。

此时第3军已经从石家庄出发2天,距离清风店只有45公里,而我军距离清风店还有125公里。为了赶在敌人前面,晋察冀野战军连夜南下,6个主力旅高强度行军,沿途每个村的村头都放好了开水缸,准备好食物,让战士们边走路边吃饭。19日早晨,我军先头部队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午后,国军第3军1.3万余人才进至清风店镇地区。

20日拂晓,我军发起攻击。至22日中午,我军全歼敌人1.7万人,俘虏第3军军长罗历戎。


七、石家庄战役

概述:1947年11月6日至12日,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

石家庄位于平汉铁路(京广线)和石太铁路的交汇处,驻扎着国军第3军,加上地方保安团共4万人。

国军第3军在侵华日军构筑的工事基础上,修建了完备的环形防御体系。从市郊到市中心设置了三道防线,共有大小碉堡6000多个。在市区大石桥、火车站、正太饭店、铁路工厂等处,依托坚固建筑物构成了核心工事。

清风店战役歼灭第3军主力,石家庄守军仅剩下第3军32师,加上保安团约2.4万人,军心不稳,人心慌慌。


1947年10月25日,晋察冀野战军召开作战会议,清风店战役中缴获了石家庄布防地图,我军根据地图制定了作战计划。晋察冀3个纵队在地方部队配合下进攻,野战军炮兵旅火力支援。此外,朱德总司令从华东野战军调来一个榴弹炮营,加强我军火力。

11月6日拂晓,我军全线发起攻击,12日中午全歼守军,解放石家庄。

清风店战役是的翻身仗,石家庄战役又攻克了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晋察冀野战军从此由被动转为主动。


八、临汾战役

概述: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解放战争伤亡最大的攻坚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率领主力南下作战,陈赓兵团活跃在豫西陕南,山西南部是晋冀鲁豫军区的后方,只留下8纵和一些地方部队。

1947年,徐向前元帅从延安回到晋冀鲁豫军区,他将这些二线部队组织起来,边训练边作战。1947年12月,我军第三次攻打运城,利用坑道爆破,在西野2纵协助下取得胜利,歼敌1.3万人。

运城战役后,临汾成为阎锡山在晋南唯一城市。临汾位于同蒲铁路上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险峻。国军守军有2.5万人,设置4道防线,号称“铁打的城墙,钢铸的壁垒”。

徐帅指挥晋冀鲁豫8纵、13纵及军区部队,共5.3万人。我军兵力不少,却缺乏实战经验,而且武器装备差,尤其缺少重武器。

徐帅采用挖土挖沟、坑道爆破的方法,稳扎稳打。经过72天作战,攻克了固若金汤的临汾城。8纵队第23旅获得“临汾旅”称号,这是我军唯一师旅级集体立功单位。


九、晋中战役

概述:1948年6月11日至7月21日,山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临汾战役后,阎锡山还有5个军10多万人,集中在太原附近的晋中地区。阎锡山的地盘狭小,部队粮食不足。6月初是麦收季节,阎锡山抽调兵力,准备南下抢粮,同时扩充兵力。

1948年5月,华北军区成立,徐向前领导第1兵团,下辖第8、第13纵队,此外还有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太岳、北岳、太行等军区部队,共6万多人。我军装备弱,缺少大口径火炮和炸药,而阎锡山部队武器装备远超我军。我军刚结束临汾战役还没来得及休整,新成立的部队各级干部短缺,后勤保障压力很大。

为了引诱晋军南下,1948年6月初,我军在风陵渡口造船征粮练兵,作出主力将要渡过黄河到西北作战的姿态。阎锡山果然上当,派赵承绶率领晋军主力南下,被我军截断后路。

经过多个歼灭战,我军6万多人歼敌9个师10余万人,堪称运动战典范,这一仗是徐帅解放战争的封神之战,丝毫不亚于粟裕中的“神仙仗”。


十、太原战役

概述: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历时最久的城市攻坚战。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设有严密防御体系,阎锡山疯狂扩军兵力达到了10万人。阎锡山修建了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5600余个碉堡。此外,蒋介石空运1.1万余兵力以及大量物资,支持晋军守卫太原。

我军攻城部队共11.5万人,与太原守军兵力相当。从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我军歼敌3.4万人,控制了太原东山四大要点。此后为了配合三大战役作战,第1兵团缓攻太原,转入就地休整,对敌展开政治攻势。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整个华北地区仅剩下太原一座孤城。阎锡山乘飞机逃往南京,太原守军还有7.2万余人。

平津战役后,解放军第19、第20兵团和2个炮兵师增援太原,与第18兵团(华北第1兵团)共同作战,我军兵力达到32万人,形成绝对优势。

太原战役最后阶段,徐向前元帅病倒,由彭德怀元帅接替指挥。1949年4月20日发起总攻,我军1300余门火炮发动攻击,到24日攻克太原城。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最惨烈城市攻坚战,我军伤亡达4.5万人,伤亡人数超过平津战役。


太原战役后,第18兵团、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参加解放西北作战。华北军区部队只剩下第20兵团,直属中央军委,也就没有成立第五野战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